无论一个人怎样的坚强,只要提起爱他的家人,他的心都会变得柔软起来。
倪萍也是这样。
这位如今渐渐淡出大众视野的60岁老人,年轻时可是位响当当的人物,曾连续十年主持春晚,还因电影《美丽的大脚》斩获第2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女主角。
主持、演戏两不误,名利双收的她,生命中最感恩的人却是一位不识字的老人——姥姥刘鸿卿。
姥姥虽然走了,可她教给子孙的智慧还在。
她对倪萍说过的那些“废话”,像萝卜白菜一样,不值钱,却是最顺口、最对胃的好东西,让她铭记至今。
于是倪萍把自己和姥姥的日常和对话写下来,成了这本《姥姥语录》。
1909年出生的姥姥,注定经历许多磨难。
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姥姥都走过来了,更难得的是饱受磨难的她还能始终保持着一颗知足常乐的心。
物资紧缺的年代,倪萍的姨姥爷曾特地跑十几里山路,被扣半天的工分,只为送点黄瓜来姥姥家。姥姥每每想起,总是感动得落泪。她说自己“一辈子没有大幸福,小幸福一天一个”。
日子一天天好了,姥姥也说“这样的日子活着还有个够啊”。
无论何时,姥姥总是独具慧眼,看得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
在充满苦难的日子里,她也时刻感恩于他人的温暖,用这些温暖点燃心中小小的火苗,使其成为面对生活的强大力量。
然而现实生活中,不知从何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丧挂在嘴边,丧文化变得十分流行。“不努力一下,你都不知道什么叫绝望”,“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
我们不断用负能量爆棚的网络毒鸡汤发泄着自己的不满,可这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自己陷入更加无望的境地。
无论生活怎样地改变,苦难总是存在,而我们能变换的只有自己面对的姿态。
姥姥说:“快乐你别嫌小,一个小,两个加起来,三个加起来,你加到一百试试?快乐就大了。你不能老想着一天一百个快乐,你这一辈子能碰上几个一百的快乐?”
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小确幸”吗?
“小确幸”一词来源于作家村上春树的《兰格汉斯导的午后》,指代那些生活中“微小但确切的幸福”。
路过公园时,感受迎面吹来的微风;午后小憩,醒来抿一口清香的绿茶;日落时分,看着蛋黄般的太阳将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
这些微小的快乐,其实藏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只待你用心去体会。
走过艰苦岁月的人,更明白生活中的美好有多难得,对这些美的珍视让姥姥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能维持一颗乐观的心。
然而,在如今物质丰富的社会中,人们的欲望却变得无穷无尽,即使已经过上了令许多人艳羡的生活,内心也始终得不到满足。
在城市里灯红酒绿的人们向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而农村出身的人们却渴望到大城市一展身手,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然而,没有一个地方是永无烦恼的世外桃源,积攒生活中的快乐,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像姥姥一样,拾起那些日常的小确幸,才能让美好充盈内心,让生活的精彩盛放。
在教育孩子上,姥姥也有大智慧,她说:“别舍不得夸孩子,芝麻夸着夸着就成西瓜了”。
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普遍含蓄的中国家庭中是多么宝贵的存在。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代替夸奖的更多是孩子犯错时的惩罚。
今年4月,上海一名17岁男孩在卢浦大桥上与其母亲发生争执,最终跳桥身亡。事情起因于母亲得知孩子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而在桥上突然停车批评孩子。
从车门打开到孩子跳桥,前后时间不过5秒,其母亲在孩子打开车门的瞬间也同时开门冲出去,然而最终仍然没能挽救到自己的孩子。
不知是怎样激烈的言论让母亲在车流中间停下,又是怎样的批评让孩子走得那么决绝……
事情发生后,许多网友认为是现在的孩子太矫情,心理过分脆弱。也有另外一些人说:“看评论里指责小孩儿的,也能明白为啥小孩子会跳桥了。”
在这件事情中,我们难以判断对错。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与父母必定脱不了干系,这样的惨剧暴露出来的教育问题也只是冰山一角。
在许多家庭中,孩子做错了,父母会大声责骂他,而孩子表现得好,父母却只会说不要骄傲。在批评孩子时,许多父母还时常带着各种侮辱性的语言,比如“笨”“没带脑子”等等。
失去了正向的鼓励,孩子变得寡言少语,从不积极表现。所以中国的课堂上,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经常是沉默的大多数。
长大后,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也运用着从长辈那里学来的这一套方法,很少去赞美他人。
看到别人在朋友圈发好看的旅行照时,大多数人会说“这景色真美”,而不是说“你拍得真好”。这些小小的细节或许你不曾留意,但是它却会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来。
而倪萍有爱夸她的姥姥,她坦诚自己的“脸皮厚,胆子大”都是姥姥栽培出来的,那五十年的夸奖造就了她的自信,所以即使是面对央视直播的大场面,她也从不怯场。不得不说,倪萍事业的军功章肯定也有姥姥的一半。
姥姥不仅会夸孩子,还懂得言传身教。
物质匮乏的年代,许多人家会在帮生产队剥花生种子时,将自家的坏花生种偷偷替换成生产队的好花生种,可姥姥从来不这样做。
她对倪萍说:“好种子结好花生,孬种子结小花生。孩子也是这样,你们都在跟前看着。我要是做那‘聪明’事儿,你们长大了就不聪明了。种下什么种子就长出什么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朴实的道理明明人人都知道,却依然有很多人会在孩子面前说一套做一套。
暴躁的父母会养育出暴躁的孩子,婚姻不幸福的父母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婚姻观,不孝敬自己爸妈的父母,孩子长大以后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
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让父母看清自己的模样,失去榜样作用的大人如何教育得好一个孩子?
宁愿失去紧缺的粮食,也要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是姥姥的良苦用心,更是教育者该有的智慧。比起那些只会在嘴上指责孩子的父母,姥姥的教育方法要好得太多。
姥姥的好不仅对着倪萍,还对着身边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她说出的那些小道理,是真正的大爱无疆。
姥姥说:“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肚子,这叫帮人;一锅米你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给流浪的老人一些食物,姥姥也会说一句让人家别嫌弃。
在姥姥看来,为他人伸出援手不是一种奉献,而是他人对自己的帮助。
个人超乎需求以外的财富,像多余的饭,也像拥有十件棉袄,都用在自己身上用不了,会成为自己的累赘,而能将其分享给需要的人,反而成为了自己的幸运。
姥姥朴素的比喻其实说出了慈善最实在的观点。
经济学上有一个“边际递减效用”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当某一投入要素持续地增加到一定的产值后,继续添加这一要素所增加的产值会越来越少。
用“边际递减效用”来形容人们收入提高带来的满足感也是一样的。当收入超过个人需求之后,收入不断提高带来的满足感会逐渐降低。这时候,将财富分配到更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会给个人带来更高的满足感。
中原集团创始人施永青不仅是个企业家,还是一位慈善家,他个人的金钱观就同姥姥的十分相似。
他说:“钱赚多了,用来用去都是一叠钞票里头的几张,你拼命赚钱还是放在下面,一生都用不到的,你赚来干啥呢?”
2008年,倪萍就在央视的慈善晚会上为灾区捐出了100万;2010年的玉树地震,倪萍又捐出了100万善款。人们感慨于她的善心,她却说做慈善都是应该的,挣得多就多捐点。
这话不就和姥姥说的如出一辙吗?
姥姥的话影响了倪萍一生,让倪萍在每次面临人生抉择时总会在耳边响起姥姥的教导。
在《姥姥语录》之前,或许我们很难想象一位不识字的老人家说的话竟然能被记录下来出书,甚至获得一众好评,连白岩松都夸赞“是我们需要的精神”。
倪萍以自己朴实的笔触写活了笔下的“姥姥”,她就像我们身边的长辈一样,那么亲切,说的话都是人人都明白的理儿,却少有人像姥姥这样用一生来践行。
倪萍有她的姥姥,而我也有疼爱我的奶奶。小时候,不论有什么好吃的,奶奶都先递给我们吃,时常开玩笑逗乐的她让我们懂得了幽默,帮助我们成长为家人、朋友的开心果。也许她没有倪萍姥姥那样的大智慧,可她给予的爱同样会滋润我们的一生。
倪萍对姥姥的爱和感恩,是每个有姥姥姥爷、爷爷奶奶陪伴着长大的孩子心中最浓厚的情感。
姥姥用她那琐碎却深刻的人生智慧柔和地化解着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透过这本书,像涓涓的溪流一样,让读者的心也跟着变得澄明。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