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多才多艺,但面对琳琅满目的培训班,过多的选择衍生出了孩子的“三分钟热度”。
以前哪有那么多的培训班可以选择,并且也得家里有经济条件的才能给予1-2项的兴趣培养。当没有那么多选择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花心。
而现在,大部分家庭的经济都进入了小康,再加上社会面的各种培训机构的兴起,当选择多了,孩子就像是看到五颜六色的糖果,各种口味都想要试试,这是孩子的好奇心,但也难为了家长。
在我过往的认知里,觉得兴趣怎么能“三分钟热度”,要学成一项本领那都得专心去学习、坚持不懈的练习,然后通过时间来沉淀,不然怎么开花结果。
但这样的观念,又与孩子的好奇心产生了冲突,于是引发了我的思考:究竟是学得广博好,还是学得精通好。
今天,黄静洁老师给了我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三分钟热度”:“三分钟热度”是低龄孩子的兴趣常态,也是好奇心的最典型的表现,好奇心能推动孩子大胆尝试新事物。黄老师以“宽进宽出”的原则,来陪跑孩子的“三分钟热度”
001 宽进
“宽进”,就是我们要允许孩子“善变”,对他们不断新增的兴趣保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看到这,有些家长肯定会说:这个还没学完,就学别的,这不养成半途而废的习惯吗?
我将黄老师的思路整理如下:(1)当孩子找到一个新的兴趣,先别急着表态,更不要去评判孩子。此时,我们要去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想学这个?喜欢的点在哪里?
(2)先别急着报课,可以通过演出、音乐会、比赛视频、表演视频去了解兴趣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比如,我儿子想打乒乓,我带他看了几场乒乓球的比赛,让他感受一下那种状态。(3)先不要买贵重的乐器,也不要立即买年费课。可以先报个短期的课程让孩子体验,这个过程赋予孩子自然体验的机会,又给了兴趣本身一个“适者生存”的自然淘汰过程。以前,我常常有图便宜的想法,一下子报了一整年的课,毕竟平摊下来每节课可以省好几百。但我却没有考虑到,孩子目前的兴趣并不稳定,只是在尝试阶段,若一下子报了太多,后面孩子发现真的不想学时,我们又会因为心疼钱而逼着孩子学完,这个过程也许就会将孩子的好奇心给磨没了。
(4)“陪跑”一段时间,家长不能完全把孩子丢给培训机构的老师,而是要近距离地观察孩子对兴趣的态度和在尝试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如果某个兴趣冲破不了最初的尝试阶段,允许孩子选择暂停,但这颗兴趣的种子已然种下,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它也会迎来属于它的春天。
002 宽出
“宽出”是“宽进”的重要前提,因为有了“宽出”的机制,孩子就少了被束缚的压力,因此就敢于在源头上探索和尝新。
那么“常换常新”的态度不会造成孩子虎头蛇尾的态度吗?黄静洁老师给也了一个新的角度:“常换常新”的态度,恰恰是孩子发展自我认知的好机会。但这个过程有个重点,不要替孩子去思考,而是引导孩子去思考:
* 我喜欢做这个吗?
* 我不喜欢这个,那我喜欢哪一个?
* 现在我不知道怎么办了,要不再试试看?
* 我不喜欢,所以我想停下来。
* 我也不知道我在想什么,我想看看我的朋友怎么说、怎么做……
从兴趣的选择开始,去培养孩子不断思考与抉择的能力,那么在进入青春期面对TA的人生问题时,TA就会运用这样能力去不断自问:我喜欢什么?我怎么能和别人不同?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记得我儿子之前有一段子不想打篮球了,可我已经报了一年的课,我肉疼课费。于是,我问他为什么不愿意打了?经过沟通知道了团队里有一个小伙伴对他很粗鲁,一直嫌弃他打得不好。而教练没有太好地去处理这样的问题,也许在教练的眼里这根本不是问题,不过小朋友之间的打打闹闹。
于是我和儿子商量:我说我理解他的感受,如果有一个人一直嫌弃自己,是会令自己难过。此时我想起一句古话说:“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不要因为别人的评判,而放弃自己成长的机会。
我们协商了一下,将一周三节的课调整成一周一节,让他先放轻松。我们打篮球最初的目的是强身健体。
我和儿子一起制定了属于我们俩的“宽出”方案,并且我承诺这一年的课时到了,我会尊重他的意见。
可就在后半年的时间里,首先来了一个特别热情的小男生,在课堂上一直帮助我的儿子。我儿子怕被球砸到,他就下了课和我儿子一起玩互相砸球的游戏,帮助他克服对球的恐惧。
又接着遇到了一个比较有经验的教练,懂得去调节小朋友之间的关系,并强调团队的精神,很好地协调了小朋友间的矛盾。
就在上个月,合同到期了,我与儿子商量是否要继续签定下一年的课费,他很自信及坚定地告诉我,他又喜欢篮球了,想继续打下去。正如黄静洁老师说的:我们可以允许孩子选择暂停,说不定这时兴趣的种子早已埋下,只是还需要多一点时间静待花开的季节到来。三年的疫情我们不得不面对长时间在家隔离的状态,而为孩子打造兴趣爱好的好处就明显的体现出来了。没有兴趣爱好的家庭,把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只会用手机和电视打发孩子。而有兴趣爱好的家庭,在隔离期间通过这此兴趣爱好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回到书中,黄老师说:很多时候我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帮孩子打造知识和专业的硬核能力,但到头来却发现我们唯独没有为孩子准备好过平凡生活的快乐能力。
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