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年我加入了一个在城市建设中话语权很高的行业,交通规划。做了一个很新的岗位,城市公共空间精细化管理。
我没有用原本的“街道设计”四个字,因为深知其传统意义对大众的误导性,将会把表达的内容引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这个岗位与我学习了六年的景观专业不同,也与我工作了一年的地产景观项目不同。首先来做一下三者的区分:
1.研究生时代接触的景观项目偏规划、理念、总体设计。涉及到精品项目,会将部分重点的设计也做的非常精致,它的内核在于眼界开阔、归纳思维强、具备一定的绘图技能。
2.地产一年接触的是美的遍布全国的地产项目,做精做细,每个材料铺装的选择、每棵园景树的甄别、每个细小节点出的效果图。设计方案往往不是一个以设计为主导的精品(除个别刻意打造的项目外),而是对于成本、营销、施工、物业维护、宣传各方诉求的满足及中和。内核在于准确、均衡、满足高周转率要求。
3.如今的“城市公共空间精细化管理”岗位,是国际主流、国内前沿的一个方向。涉及到城市综合交通、慢行系统、轨道公交站点接驳、人的活动形态、活动对于空间的需求(空间体量及空间品质)、城市特色等各方面。涉及到的专业涵盖交通规划、道路设计、智能系统、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必要时还需研究气象状况。是一个自上而下、从概念到施工工艺、后期维护要求都相当之高的职位要求。无商业诉求,只有“做到最好、服务最佳”。内核在于理念够前卫、够贴心、够全面、够精细。
但我说到现在,依然没说具体工作内容,这一年来我也很难准确向别人表达到底工作内容是什么。我们研读了大量的国外设计导则、设计手册的原文,并翻译成册、调研了大量街区、对在街道上活动的人做了全天候全时段的观察和统计、综合了可利用的各类信息对街道空间进行人性化的重新分配,从传统街道作为交通运输角色转变为作为人的活动空间,路权从原本的“机动车>自行车>人”转变为“人>自行车>机动车”,一个真正为人服务的工作,所改变的环境、或者说所指导的未来对于大范围街道精细化提升改造项目来说,是改变城市日常面貌、改变离人们最近距离的公共空间的大举动。
就我独立负责的部分而言,包括了对于铺装材料的研究,包括尺寸、色彩、质地、拼接方式等,不再是“看起来更漂亮、成本更适合”这样的理由,而是给出有理有据的专项研究意见。你问我这两者有什么不同,我想后者是对于前者大量实践积累的一个总结和提升,并借此告诉未来接手此类项目的人,应该如何去开展这个项目,而不止是讲讲故事,感动感动人。
关于我以上最后一点,其实还有大量作用于辅助理解得更精确篇幅需要补充,但是不想带偏重点,我们回归主题。
主题是什么,我想主题叫思考设计的人生。
思考/设计的人生。思考设计/的人生。
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现阶段的流程,自上而下,每一环都切割给不同专业、不同层面的专业人士。
从专业讲,包括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业态规划、经济规划等以专业为界限的分项。多专业的单项规划所提供的信息,在施工于同一条街道时往往难以落地。
从层面来讲,包括编制规范、规划、设计、施工、维护。这条线上每一个子分项要考虑的内容都=sum(下游的全部分项要考虑的内容)。
那么导则是什么样的存在,简单来说,是多专业、多层面的糅合。是最高层面的上层建设。
工作内容非常繁琐,下游的每一个分项都立足于上游已经定下来的事情,那么最上游的应该立足于什么呢?
这就是在做导则前期中面对的最大一部分内容:现状分析。也就是“我为什么而存在”。
这个现状分析与传统景观进行的现状分析不同,除了环境,更多的是对人的分析。我们现在还不具备这样的机器设备和识别技术,对人的分类还是靠肉眼识别、肉脚跑路,是个很辛苦的过程(我在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种了两棵树,更不用提比我跑的更多的男同事们)。与学习和第一年工作时出一个方案前的前期准备(看现场地形、拿cad地形图圈红线开始画)不同,我们对于空间的分配,完完全全取决于人的需求,甚至可以为了人的通行空间压缩机动车道、调整建筑前区(那本不属于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土地),所以对人的活动分析变成重中之重。
对人的分析分为两大块三小块:1.各活动目的在街区内的分布,成果是时空分布图;2.各活动目的的人的形态及其所占空间的大小(如买菜的人多为老年人,拎包和拖拉杆菜篮的形态相对占比最大),成果是人物图谱、空间需求分析。
这是我们的根基。
接下来就是研究如何划定空间,以及什么类型的空间需要布设什么样的要素。这一块内容在国内还没有成熟的研究,我们常常阅读大量的论文,优质论文少之又少,往往属于文献综述而非深度独立思考。
这部分内容是最重要的地方,却也是最模糊的地方。从定性、规划、设计,到施工、维护管养、协调政府各部门进行意见征集。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改动和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在建项目所反映出来的“设计难以落地”的问题,也成了导则编制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就是领导所说的“ppt陷阱”——汇报材料和分析都没错,有理有据,为什么一到施工就状况频出。领导们头疼这样琐碎而设计单位考虑不周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导则来做出充分而详尽的解答甚至是强制性规定。
规定内容从选材考虑,到实施环节的规定,事无巨细。也正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一本好用的导则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做到面对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管养单位、普通市民都能起到作用,而不单单是出一本“看起来美丽的图册”。
导则还在继续,我们面临的技术力量短缺、经验缺乏应该如何去克服。拭目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