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不吃羊肉,因为味蕾拒绝那股子羊膻味儿,单闻一闻都犯恶心。有一回在亲戚家勉强吃了几个羊肉饺子,结果大吐一场,自此对这一道许多人奉为至味的食材更敬而远之。现在的羊肉似乎膻气很淡了,略微能接受了一点,但依然吃不出美食的感觉。
不过,却很喜欢“羊杂烂”。“杂烂”是晋南人的土语,普通话叫“杂碎”。怎么好好的羊肉不吃,倒对下脚料的羊杂感兴趣呢?大约是因了羊杂汤里那一大勺子的红油辣椒吧?辣乃天性第一味,嘛味道都敌不过它。好比人们性格里刚猛雄烈,荡气回肠的那一面。试着想想,假如没了它,普天之下全成了时下娘炮们的阴柔风景,那多了无意思?
“羊杂烂”的全名应该叫“羊杂碎汤”,主要材料有羊肚、羊肝、羊肺、羊血、羊肠和头蹄。将羊下水煮好,切碎;在原汤中,配以姜为主的佐料粉,汤呈白色,不可混浊,再把退肉的羊头骨入锅,切好后的羊杂碎肉装碗浇汤淤热,红油辣椒多少听便,继而撒一撮香菜葱丝,再泡进掰碎的锅盔。OK,一切就绪,开吃。
“羊杂烂”一直以来就是一种草根美食。之所以以汤品的形式出现,与晋南人早先出门是的馍馍布袋有关系,布袋里或锅盔烙饼或发糕窝头,如果干嚼,再加上冬天的寒冷,那自然不是个滋味。于是,“羊杂烂”泡馍应运而生,先将干冷的馍掰碎在大海碗里,浇汤,继而又泌进热气腾腾的锅里,之后又舀进,而掰碎的馍花遂得以彻底热乎。
其次,头蹄下水,连汤带汁,一点不浪费,也是“羊杂烂”平民性一面所在。
“羊杂烂”有一个很古典雅致的叫法谓“羊羹”,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就曾发生过一场因一碗羊羹而引发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一个号称“千乘之国的邦国给灭掉了。事发春秋后期——中山国国君用“羊杂烂”(羊羹)宴请各级干部,分到大将司马子期那儿没有了,锅底朝天了。要说嘛,应该是疏忽了。可司马子期不这么认为。妈的,这不是故意给老子难堪么。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他一气之下叛国,跑到相邻的楚国去了。而楚国呢早就对中山国虎视眈眈,之所以迟迟未动手是因为中山国虽小,但战斗力极强,要不也不会支撑到除了战国七雄外的最后一个。这下好了,瞌睡给了个枕头,司马子期怀着一碗“羊杂烂”的仇恨,劝说楚国立刻攻打中山国,并将自己掌握的中山国的军事情报悉数奉献。结果呢自不必说,中山国被覆灭。中山国君要是早知道自己因为羊肉泡馍做少了,不够分,导致司马子期生气引敌灭国,一定会气疯的。这事儿见《战国策·中山策》:“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子期怒,走楚说王伐中山,中山君亡。”
好了,“羊杂烂”有多可口香美,对口齿舌尖有多大的诱惑力,该知道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