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
今天刚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则招聘信息。
二、信息分析
1.普工(没有特长);
2.18-35周岁(太小不合法,超过35岁已经没有竞争力,俗称中年危机);
3.12小时倒班,单休(国家不是法定双休,8小时工作制吗?);
4.吃饭不扣时间(这都要说,说明行业内吃饭不算在工作时间内这个现象很普遍。那上厕所呢?)
5.168块每天(做一天拿一天钱,也许不满一个月还要扣满勤,不工作就没钱)
6.综合工资:4500-5500元(从单休推断,不是三班两倒的工作制。每天12小时,每月26天,每月工作312小时,每小时单价14.42-17.63元)
7.每个月15日发工资。(连这都要说,难道有可能欠薪?)
可是,即使这样,还是“等待已久”的“好消息”。
三、觉察
想到今天百万富翁课上的红外层级(受难者)。对财富世界没有影响的那群人。
上面那则招聘信息,1-7条,其实都可以归结为到价值公式:
价值=无差别的时间*有差别的行为。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所谓无差别时间。
一周168小时,一年365天,人人都一样。
当在大家都处在负价值的阶段,比如上学的时候、刚工作的时候,有人选择增加价值的事情:看书、学习、培训、反思等提升自己,把自己的价值从负慢慢变成0,至正价值。
有的人在这个阶段选择爽,刷剧、打游戏、逛论坛、谈恋爱(捂脸Ing),在无差别的时间内没有积累到自身价值,那么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成为那个你愿意付出时间也没有机会给你做事情的年龄,即>35周岁的那群人。
没有价值,没有才能,没有特长,能出卖的只有时间,连吃饭、上厕所都要计算的并不是这时的时间有多值钱,而是态度,联系这个阶段的状态是挣扎、抱怨、苛刻,对自我的否定,逃离,那么一定是有人在吃饭时磨时间迟迟不上工,上厕所闲聊、刷手机,用人单位才会有此对策的吧。
自身价值为负,需要消耗别人的价值,包括时间、金钱、能量。
所以,不用抱怨,不用说老板太苛刻,你的时间的市场价就是15块钱左右,不超过半个小时的公交车程,还是不要打车了,不然剩下了的时间还是产生不了同等的价值。
四、自我反思
虽然我在上班的时候没有消磨时间的情况,但是我对任务的态度,快点做、快点完成,是执行者思维,做之前从不考虑目的、目标,也没有带着用财富的眼光去看待。完成一个项目就完成了,从来么有复盘,也从不知道把隐性知识转换成显性知识这回事,所以虽然我做了很多,但是我的价值还是负的,我的能力没有得到对应的提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