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三暑假才确定自己的方向是产品方向,在一个环境相对闭塞的地方错过了很多消息,这次来杭州寻找实习机会也是铁了心要往互联网方向发展。因为找实习再加上租房,昨天还回学校考试去了,所以也没有按时更新微信公众号。很开心有50个人关注了我,我知道自己不过是天底下最平凡的那种人,也还是会追求一种认同。再次感谢各位的关注。
找实习的这件小事
来杭州的这15天里,面试了四家公司,有些公司也有预约面试,但因为自己当时正在实习放弃了。
第一家公司是电话面试,面试成功直接让我入职了,考虑到这个岗位是我喜欢做的(产品实习生),然后感觉创始人也还挺和蔼的,一到杭州就直接进了这家公司。没想到入职后和我脑子里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对方首先爱上背单词,熟悉一下背单词软件,然后让我就选词做一个新的交互出来(没有用户数据可以看见)。而我才疏学浅,做的东西和boss想的不一样。说起来也蛮好笑,boss说你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做,等我做出来的时候又说我对于背单词这件事一点都不理解,而我是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和问了别的同学一些意见想出来的东西。无奈,boss让我别做产品了,做运营吧,我说我还是去别的公司试试吧。
从这件事得出的经验教训就是:1、做什么首选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对于UI和UX我只知道交互设计原则和理念,画过一些简单的交互(登录注册页等),对它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我认为我要自己来学这个东西的话,首先是去临摹优秀的APP的交互然后才是创造一个新的交互,不知道对方是否存在高估一个实习生的水平。对于产品的前期用户调研,这算是我擅长的,因为我自己学的就是这块,也做过一些实践,可进入这家公司的时候,产品快要上线了,在优化,我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觉得真的不是很好,我想看看用户数据什么的也没有,对方boss也很忙,没办法带新人。boss告诫我不要泄露公司的交互方案(我没那么low好吗),因为给别人知道我只在这家公司实习了一周对我没什么好处(我听到这种话真的很不爽,这家公司不尊重我,不留也罢)。2、实习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是面试成功了一家公司就得去,要多方比较,除了对方确实提供给了你一个满意的职位之外,这家公司的文化价值观是否与你自身的性格相符合,这也是我们这些小菜鸟要考虑的。
第二家公司是一家广告公司,说是做大数据的,其实和互联网联系也不是很紧密。和HR聊的时候,她问我确定要做销售吗?有没有自己的求职方向,不是找一份实习就是了,去星巴克实习也是实习,但实习的目的是为了给以后工作铺路。我觉得她说的很诚恳,当时我确实是有动摇,到底是找份实习养活自己还是继续求职产品。然后我们愉快地道别了,回家的一路上都在想,自己还要不要做产品,得出结论之后抖擞精神又开始了面试。
第三家公司也是在我人还没到杭州就给了我实习机会,因为岗位不是我的求职方向放弃了,后来从第一家公司离开之后,我又和这家公司预约了面试。我坦白告诉对方我从第一家公司离开了,其实我的想法是,如果这家公司这么狭隘,觉得我离开了上一家就认为我这个人有问题,那我就不在这干了。聊得也挺好,但我最后还是放了对方鸽子。
为什么呢?我突然发现,这些公司(除了那家广告公司)都是做互联网教育的,都准备切一块蛋糕。在做好产品之前,我对这个行业的了解还是很薄弱的,到底这个行业还有多少个细分领域,每个细分领域有多少个玩家,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竞争格局(大树+灌木式的竞争格局?还是都是一群灌木?)。如果我对这些都不了解就随随便便进了一家公司去做产品,我觉得这是对我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公司的不负责(虽然人家没让我负责一个产品)。
于是我面试了一家做互联网教育的科技媒体公司的教育行业分析实习生,想接触到更多的信息。
还想说的是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杭州一家公司电话打过来问我知不知道公司是干嘛的,我说不是很了解(当时急病乱投医瞎投的),他说建议我了解了公司之后再来应聘。我就在网上搜这家公司,这一搜,搜出来的公司创始人也是差评的公司创始人,就是那家本来被腾讯投资但很多人说这家公司洗稿得猖狂,然后腾讯撤资了的公司(虽说是差评主动放弃了腾讯的投资)。而这个打电话过来的公司也是先用几个公众号吸了2000多万的粉丝再把这些粉丝转移到了APP内,估计让我做的事情是帮忙洗稿,不去也罢。
未来的计划
首先把互联网教育这个行业不说完全摸清楚,也得有些了解。然后认真学习UI和UX相关的知识,对于这部分的学习不能只关注移动端的交互设计,也要学一点网页设计,小程序现在这么火,而它的设计感觉是属于网页设计这块。
这些都是说得轻巧,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做才是正经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