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翌汐
— 01 —
有两个和尚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座山之间一条小溪,他们每天都在小溪里挑水。
有一天,和尚甲发现和尚乙没来挑水,第二天、第三天……直到一个月后和尚乙也没有出现,于是和尚甲便跑到了和尚乙的山头去一探究竟。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和尚乙的庙旁居然有了一口井!原来,和尚乙每天除了挑水以外,还抽空挖井,终于挖出了水,解放了时间,不必再下山挑水了。
和尚甲觉得好有道理,立马跑回自己的山上,也天天抽空挖井。可是无论怎么挖,就是不出水……
和尚甲泪奔。
— 02 —
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同事听的时候,同事说,扯吧!为什么和尚甲这么悲催挖不出水!
因为他们所在的山不一样啊~地质情况不同,地下水位也不同,和尚乙在他的山上能挖成一口井,和尚甲却未必,又或者,和尚甲需要挖得更深才能挖到水源。
可是,现实中遇到这样的“因人而异”少吗?
读书时,总有那么一两个学霸上课不用听讲,作业也总是不做,但就是次次考试名列前茅。
上班以后,也总有那么几个同事,天天美食啤酒夜宵不断,刷剧时还捧着爆米花和周黑鸭,但身材就是娇小玲珑。
在简书写作,明明大家一起日更,小伙伴的文章次次上首页,短短两个月就拿了绿标。
你不禁要仰天悲叹,上天一定不喜欢我,所以才让我事事赶不上别人吧。
— 03 —
可是世界本来就是人人不同的。
2009年我当公考论坛版主的时候,常常会收到私信,询问公考的复习经验:买的什么书,每天花多少时间复习,每个模块复习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每次我都要强调不要照搬经验,因为每个人的优势不同。
比如我的作文基础不错,对申论的文体格式也有天然的亲近感,因此申论从来不复习也能拿不错的分数,但数学推理部分却几乎要花费一半以上的时间一点点细抠强化。
但另一个版主就基本不用复习数学,而是要集中攻克阅读和申论。
对于别人来说极为有效的经验,于你而言却未必。可是你也一定有自己擅长的东西,又何必紧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呢?
— 04 —
前段时日我更文进入一个很明显的瓶颈期。用花白的话来说,就是整篇文章是乱的,没有“自我”。
由此我开始审视。
发现来到简书以后,自己写文章会不自觉地迎合平台的审美,甚至刻意地想要转变自己的风格。不敢写所谓的鸡汤文,转而尝试故事和影评,试图在自己的文字里注入更多的情绪。
可我却忘了自己根本就不擅长感知情绪,甚至对于自然景物的观察也极不敏感,刻意地追求感性,反倒显得矫情而混乱。
再反观我喜欢看的书,没有一本小说,也没有几本感性类的,几乎都是类似《把时间当做朋友》《跃迁》《原则》《刻意练习》的认知迭代或工具类的书籍,它们的文风,同样是避免感性的。
恍然大悟。理性本来就是我的优点,又何必舍近求远,非要学别人往感性方向发展?
— 05 —
这个体悟在最近读的《原则》这本书里有了进一步的印证。
作者瑞·达利欧创办的桥水对冲基金公司,有个很有趣的用人工具,他称之为“棒球卡”,每张棒球卡都根据一位员工的各方面数据(检查、测试、员工做出的选择等),搜集并勾勒出这个人的强项和弱点以及其他特征。
比如一些人对局部更加敏感,善于处理细节和日常任务,而另一些人关注目标,具有更强的大局观和创新力。
他们各自有其特殊的价值。
比如目标导向的人适合创新,勾画未来的蓝图。但他们如果面对各种繁杂的日常事务时,却会手忙脚乱,需要擅长细节的搭档帮忙。
瑞·达利欧说,桥水公司的原则之一,就是利用“棒球卡”,摸清每个人的特性,并且根据特性来分配不同的工作。
唯有此,才能把个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 06 —
反观我们自己,对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又有多少了解呢?
我们常常羡慕别人的成功,热衷于寻找他们的经验,参考他们的模式,小心翼翼地踏着他们的脚印前行。
可是走到最后却发现,成功往往很难复制。可能别人做起来根本不费力的事,你做起来却比登天还难。可能别人擅长的风格,你模仿起来却是格格不入。
小时候最痛恨爸爸妈妈拿别人家孩子和自己比,他成绩好,他会谈钢琴,他礼貌懂事……可我就是我啊。
长大了,自己却时时拿自己和别人比,越比越着急,越无所适从。
可是,别人走得好好的路,不一定适合你。别人有的天赋,不一定你也非得要有。别人喜欢做的事,你也不必一定要喜欢。
别人追求上进和拼搏,也许你更喜欢安于现状。但结果都是幸福,又有什么区别?
喜欢你喜欢的东西,做你喜欢的事,就很好。
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啊!
— END —
花白课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