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经典作品的内容不是概括段意,而是再创,要有自己的理解进入。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96条: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
困难儿童有几类:一是先天的问题,如,基因引发的遗传问题;如大人人为引发的,喝酒、抽烟、脐带绕颈等;如学生个体风格的差异,有的偏向于视觉,有的长于听觉等等;二是教育环境的差异,尤其是母亲的教育。早期童年经历,与关系情感紧密联系;三是跟智力发展有关,如无意识的智力背景,阅读,语言交流等,如有意识的精确的学习。
教育强调的是能改变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记忆的训练是无效的,形式训练的辅助性的,没有抽象的记忆力。生物学上的干预,只是提升记忆的可能性。大量的积累能减低认知负荷,提升学习效率。
第一,因才施教。学困生不是进度快慢的问题,也不是难度的问题,而是要针对学困生本身的特点来设计,找到问题去设计,而不是单纯把题变简单。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题目。
第二,情感因素。一是意味着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把学生把人看,绝对不能因为分数而羞辱,二是意义的问题,解决动机问题。考大学是目的不是意义。三是孩子必须要有精神生活。家庭的、学校的、班级的精神生活。
第三,智力生活。读书太少就是智力背景问题。思维课、读写自动化和两套大纲很重要。
第四,个性发展。核心强调每个孩子的优势所在。
我们能做的是识别孩子问题出在哪里,然后量身定制辅导方案。帮孩子形成成长型思维。梳理小目标,帮助他完成小目标,塑造习惯,逐步走向正常的学习节奏。
班级有两个孩子,平常看起来很努力,但是学习效果确实不好。我也做过单独的研究,孩子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有一个孩子的阅读障碍表现很明显,我除了帮助他,鼓励他,就只能以足够的耐心等待。另一个孩子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办法静下来专注地学习,很多时候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无意识地走动或者说话。虽然我一直在帮助他,有一个暑假,我建议他的父母陪着他坚持每天阅读,他的父母配合得特别好。那一个暑假回来,他的语文学习进步特别大,专注力也有一定的提升。可是五年级的时候,他的情绪管理出现了反复,等到他走过那一段艰难的时期,已经是六年级了。有一天他对我说:“我终于可以管理好自己了。感谢老师对我的宽容。”我很惊喜。可是他的情况总是时好时坏,因此学习成绩始终上不去。最近还需要再次去做诊断,针对他的特点做个性化辅导方案。减少作业量,和家长一起支持他保住自主阅读和自由写作。周末提前学习,把课文读熟悉,减低孩子上新课时的认知负荷。必须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进步,远离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正确的动作重复做,不要怀疑,多鼓励,多支持。让孩子在上初中前一定要突破读写自动化的门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