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翻译版,前几天书荒,翻出了原版,突然发现隔了五年的时间,一切好像都变得不太一样,翻来覆去没有睡着,想要留下点什么,等下一个五年,不知道还会不会再翻出来这本书看,那时,又会是怎样的一个心境?
可是我一面心里想,我们这排灯火辉煌的窗户高高在这都市之上,从底下暮色苍茫的街道望上来,不知道蕴藏着何等人生的秘密,而我脑海中也见到这么一位过客,偶尔路过此地,抬头望望,不知所以。我自己似乎又在里边又在外边,对这幕人生悲喜剧无穷的演变,又是陶醉又是恶心。
盖茨比是一个小人物,永远都是,不管是处在一个失败的原生家庭,一个低劣的社会阶层,还是最后通过一些仍旧被上流社会所不齿的手段而获得大量的财富,他还是一个极度卑微敏感的小人物,极其渴望获得尊重,获得爱,那种对生活得用力,也只有自童年开始就不幸的人,才有的能力。
巧的很,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男主是小李子,即使他发胖了变老了,也不能改变一丝一毫对我曾经少女心的悸动,也有过一个特别现实的想法,《泰坦尼克号》,如果Jack和Rose真的在一起了,大概比《了不起的盖茨比》结局好不了多少。
一直觉得大陆翻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翻译版,大家关注的大多是可以发到微博朋友圈,时不时拎两句出来装高深的台词,而原著,关注到更多的,是对情节的推动和人物之间的互动。
所以,看了原著,我才能说,我爱极了盖茨比,也可怜他,因为这样的小人物,一辈子都不会成功,即使有经济实力金屋藏娇,可以邀请各路名媛豪门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可他的骨子里,永远都是那个没有糖吃的小男孩,因为别人一点并不稀罕的施舍就感激的五体投地,也因为曾经的甜蜜太珍贵,所以才容易念念不忘。
我不确定盖茨比是不是爱着黛西,虽然我很确定曾经爱过,并且黛西并不爱盖茨比。
这世上大多人追求势均力敌的爱情,所以一开始就打定了不越界的主意,所以我们对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嗤之以鼻,社会阶级划分鲜明,懂事一点的成年人都有自知之明。
但盖茨比和黛西在爱情上的不均衡,与财富和地位并无关系,只和内心对这段感情的评价和态度有关。
遇见一个穷小子,然后体验自己人生中没有过的叛逆与激情,做一些出格的事,谁都会理所当然的当真,可这跟吃惯了大鱼大肉想来点清淡的解解腻是一样的道理,最终还是割舍不下那桌满汉全席,说人没有欲望是可笑的。可是盖茨比,因为得到过得太少,所以一个初恋就足以填满内心所有的空虚,然后被迷倒神魂颠倒,发了疯的想要得到和拥有。
人终究会为了年少不可得之物而困扰一生。
大概是因为我们年少的时候并没有能力去拥有一些喜欢的东西,所以成年之后再怎么去弥补,已经都无济于事,所以可贵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得到她时,最自己的一个肯定。
盖茨比一直在用黛西来实现自我的肯定,他没什么出彩的地方,越是这样就越想证明自己,于是才会陷入一个可能是错觉的梦。
《了不起的盖茨比》之所以享誉盛名,经久不衰,成为一百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其原因很大的在于作者菲茨杰拉德本人。
菲茨杰拉德写过很多穷小子+富家女的恋爱故事,《冬天的梦》、《刻花玻璃酒缸》,大多是讽刺,最后眼里只有金钱的虚荣女人下场往往凄惨,只有《盖茨比》,没有刻意的渲染任何人的苦情或者悲哀,甚至是好坏不分,每个人的缺点那么鲜明,所以人生也是那么可悲。
而菲茨杰拉德就是典型的盖茨比的化身,因为经历过,所以才能活灵活现,也因为经历过,所以他才必须用尼克这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做一个并不公正的评价。
而黛西的原型,有他的初恋情人姞内瓦,1915年1月4日,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一场新年聚会上,十八岁的菲茨杰拉德见到了十六岁的姞内瓦。当时就读普林斯顿大二的菲茨杰拉德回家过圣诞节,久闻姞内瓦的美名,别人问他1月4日的聚会去不去,他就在朋友圈子里放出话来 :“如果姞内瓦去,我就去。”她去了,他去了,他在一大群少男少女中见到了她,前后只说了几句话。而这几句匆忙的交谈已经俘获了他,他本该第二天乘火车返校,却决定推迟一天,好在第二天的舞会上和姞内瓦跳舞。1月5日晚上他们跳了一整夜的舞,11点他要去赶火车,她送他到门口,四周都是熟人,
出于害羞他们没有接吻,他们握着手,他说他会写信,她说她会回复。当夜的日记里她匆匆写下:“斯科特完美极了……他11点离开去普林斯顿——噢!”
十八岁的菲茨杰拉德除了糟糕的学业和窘迫的家境,简直是一个梦中情人的标配,他长相极度英俊,脸部轮廓柔美,自成一番风度,说话时既风趣又不失真诚,而且,文艺的男生撩妹成功率都会比较高,迷倒万千少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十年后他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这样描述自己:“他心领神会地一笑——还不止心领神会。这极为罕见的笑容,其中含有永久的善意的表情,你这一辈子也不过能遇见两三次。他面对着——或者似乎面对着——整个永恒的世界一刹那,然后就凝注在你身上,对你表现出不可抗拒的偏爱。”这诗意的描述自然是夸张的,却又恰如其分。
多年后菲茨杰拉德和整个世界为敌,但所有人都在回忆他当年意气风发,眉目如星的样子,而初恋姞内瓦,也会一辈子都记得,当年那个星光璀璨的夜晚,和微微一笑便能荡起一番泉水的少年。
而后来的黛西,则更多地是菲茨杰拉德妻子的化身。现在流传下来的珊尔达的照片,依然能看出绝代风华,而1919年之后,菲茨杰拉德成名,珊尔达的相片和访谈常出现在各类小报上,永远美丽优雅,永远特立独行。更多的人赞美她是“一个女神”“天生的皇后”。他们是所有派对的座上宾,是所有高级商店和酒吧的常客,是从不关上行李箱的疯狂旅行者。在纽约、巴黎、蔚蓝海岸,他们的别墅就像盖茨比的房子那样夜夜笙歌。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一段读来绝不会忘的情节,多年后,穷小子盖茨比功成名就,在纽约长岛黛西家别墅的对岸买了一栋巨大的豪宅。他不敢贸然拜访黛西,只是每天举办来者不拒的豪华派对,希望有一天能吸引黛西的注意,可是黛西总没有来。临近午夜,盖茨比从热闹的派对里走出来,望着黛西的家,“他朝着幽暗的海水把两只胳膊伸了出去,那样子真古怪,尽管我离他很远,我可以发誓他正在发抖。我也情不自禁地朝海上望去——什么都看不出来,除了一盏绿灯,又小又远,也许是一座码头的尽头”。
这时候的菲茨杰拉德和珊尔达,有点像徐志摩和陆小曼,永远活在光怪陆离的霓虹灯下,过着一切尽可能奢侈糜烂的生活,说不清开不开心,就是拼了命的大小,尖叫,跳舞,挥霍着一切可能消失的东西,丝毫不理会一个盛世的转衰。
1930年,珊尔达得了精神病,因为珊尔达的病,他们的婚姻自1933年起就名存实亡。没人相信珊尔达的病能够痊愈,她从一个精神病院搬到另一个精神病院,设施更差,房间更脏。最后在菲茨杰拉德死后,精神病院着了大火,珊尔达就这样死在了四十七岁。
没人可以评价,到底是菲茨杰拉德毁了珊尔达,还是珊尔达毁了菲茨杰拉德,正如我们无法说,盖茨比和黛西,到底是占有欲毁了爱情,还是本身就是一场可笑的白日梦。
盖茨比是一个美化的菲茨杰拉德,因为菲茨杰拉德一生纠缠于女人,又被女人而毁掉,他的好基友海明威就在《流动的盛宴》里说“斯科特• 菲茨杰拉德是被女人毁掉的”。
其实,对爱情过于理想化的人,往往都是受伤最深的,菲茨杰拉德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追求什么,他写书,有才华但滥用才华,他追求成名,却不珍惜成名之后的荣誉,他狂热的热爱金钱,同样也对金钱有着超脱世俗的洒脱,他爱很多美好的肉体,也在得到之后发现理想幻灭,他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一生没什么明确的目标和当下能令自己特别愉悦的事情,所以才会都寄托给盖茨比。
盖茨比知道黛西“就连声音都充满着金钱的味道”,但是 “他知道他一跟这个姑娘亲吻,并把他那些无法形容的憧憬和她短暂的呼吸永远结合在一起,他的心灵就再也不会像上帝的心灵一样自由驰骋了。”他相信“她跟你结了婚,只不过是因为我穷,她等我等的不耐烦了。那是一个大错,但是她心里除了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
这显得傻里傻气。但这是一种始终头朝美好的趋向,能让人明白,富贵之下,有人不淫。尼克知道盖茨比的爱情目的之后,文中有一个精妙的比喻:
“盖茨比在我眼中有了生命,忽然之间从他那子宫般的毫无目的的豪华里分娩了出来。”
盖茨比就是这么一个人,所有的奢华糜烂都是为了痴情,格格不入的坚信早年的无谓的爱情。在金钱中醒来,在酒会中入睡,依然清清楚楚的明白自己需要的东西,和那些初衷,在我看来,盖茨比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再次和黛西相遇,他知道她需要什么,知道怎么能把自己包装成她可能青睐的样子,他的爱情展露无疑,也同时需要初恋情人的肯定,所以才会一遍遍逼问黛西说出没有爱过汤姆的话,即使她说曾经爱过,只不过现在最爱的是盖茨比,这是在爱情里多么自卑的人,才需要的一点点花言巧语。
盖茨比之所以了不起,大概是因为,书中的所有角色,只有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了不起的盖茨比》背景是1925年,美国近代史上“狂飙突进”的年代。从时间角度上看,历史把1919年5月1日平息工人骚乱到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暴跌这十年,称为美国社会的“爵士时代”。爵士时代时期,国家专注于经济建设,资本积累加剧,当人们逐渐富裕起来后,直接表现便是消费意识的增长,大力购买消费品甚至奢侈品,急于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由于爵士时代长达十年的安稳发展,所以人们对这种生活也保持了惯性姿态,特别是在没有任何历史经验的前提下,更容易认为这是生活的常态。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传统的伦理标准和社会习俗受到强烈的摇撼和冲击,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集中体现在青年一代的身上。青年一代所处的环境让他们在信念上开始动摇——过去的苦难对他们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而对今后的方向却开始迷茫。特别在物质生活已经较为完备的情况下,他们更加无所适从,即使过腻了这样奢靡的生活,但除了享受也别无他选。
伴随着物质世界的极度疯狂,年轻人们既排斥这种生活,又无法去改变。因此,在“爵士时代”,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精神世界的浮华,思想、精神和观念开始扭曲,但这种浮华经不起推敲,危机也早已埋伏下来。接着便是二十年代末的经济崩溃,灿烂的“美国梦”土崩瓦解。正如许多人所说,这是一个不断出现奇迹的时代,也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时代。
书里所有的角色都很迷茫,没有人知道自己真正在追求什么。汤姆,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上层男子的形象,他包养情人,甚至不是因为喜欢她,那个女人平庸无奇,不知道比明媒正娶的富家千金差到哪里去了,但他还是要出轨,享受着这种忤逆的生活,内心空虚到可以磨灭掉一切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迎合一种庸俗的“时尚”。
黛西,她爱钱,她虚荣她喜欢一切华丽的珠宝和上乘的服装,当比汤姆有钱到不知道哪里去了的盖茨比出现时,她也做了一番不小的挣扎,你说她为了爱情吧,当年选择婚姻时,考量的还是身家背景,也没能在年少轻狂时敢于和盖茨比私奔。她谁也不爱,她只爱自己,她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权衡当下利弊所做出的选择,她从小的生活环境,所受到的教育,都告诉她,当下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才会在盖茨比回来之后,为了单纯的报复出轨的丈夫,而上演阴奉阳违的假意迎合。
生活越是富丽堂皇,就越容易让人觉得压抑和空虚,进而迷茫,唯一有意义的就是当下的生活,而如何进行当下的生活便成为了问题的根本。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个时代的挽歌,爵士时代下人们的三观,集中体现为“金钱拜物教”和对爱情的过度放纵,这又与我们现在的社会不谋而合,我们热爱金钱,唯有大把钞票和奢侈品才能取悦,这是这个物质时代给予这代年轻人的特性。
而爱情,来无影去无踪,既在追求白头偕老,又在渴望一夜沉迷,我们远远不如盖茨比,连自己想得到的爱情是什么样都不知道,为了入流而恋爱,为了传宗接代而结婚。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本读完特别有负面情绪的一本书,因为它是那么残忍的为我们揭露出一个永远不会被消灭的时代特征。
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的向后推,被推入过去。
曾今在盖茨比别墅日日笙歌的贵宾们,只有一个戴猫头鹰眼镜的人出现在盖茨比的坟头,沃尔夫山姆急于和盖茨比撇清关系。而被盖茨比深爱,引发这一系列事件、撞死人而靠盖茨比顶缸的的美丽女人黛西,早早的和自己的丈夫出了门,似乎从来就不认识盖茨比。
“我不能宽恕他,也不能喜欢他,但是我看到,他所做的事情在他自己看来完全是有理的。一切都是粗心大意、混乱不堪的。汤姆和黛西,他们是粗心大意的人,——他们毁灭了东西,毁灭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金钱或者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么使他们留在一起的东西之中,让别人去收拾他们的烂摊子……”
小说中被多番引用的一句话,大概就是文章开头第一视角尼克: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这句话有些讽刺,真实的已经可能也并不比字面意思来的励志,一个上流社会身经百战的老头嘱咐自己的儿子,你要学会适应社会,圆滑一些,世故一些。
但文中也说:宽容也有个限度,人的行为可能建立在坚固的岩石上面,也可能建立在潮湿的沼泽之中,但是一过某种程度,我就不管它是建立在什么上面的了。我觉得我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穿上军装,并且永远在道德上保持一种立正姿势。我不再要参与放浪形骸的游乐,也不再要偶尔窥见人内心深处的荣幸了。
盖茨比,他代表我所真心鄙夷的一切。假如人的品格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成功的姿态,那么这个人身上就有一种瑰丽的异彩,他对于人生的希望具有一种高度的敏感,类似一台能够记录万里以外的地震的错综复杂的仪器。这种敏感和通常美其名曰“创造性气质”的那种软绵绵的感受性毫不相干,它是一种异乎寻常的水葆希望的天赋,一种富于浪漫色彩的敏捷。
盖茨比本人到头来倒是无可厚非的、使我对人们短暂的悲哀和片刻的欢欣暂时丧失兴趣的,却是那些吞噬盖茨比心灵的东西,是在他的幻梦消逝后跟踪而来的恶浊的灰尘。
除了自我的感官刺激和利益,总还有些其他的美好东西值得人追寻,对吧?
追寻美好的盖茨比,称得上一声Grea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