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皮儿
第一次吃凉皮儿,好像是秋末冬初。记得,送远在外地工作的朋友回去,到火车站时,时间尚早,决定在车站附近闲逛。
走着走着,一家凉皮店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于是,我们走了进去。小店面积虽小,但是,布置简单桌面洁净。入座后片刻,两碗凉皮儿摆在面前。初次看它,外形与当地的面条相似,区别在于它比面条厚且透明,凉皮儿下面铺有细细的黄瓜丝儿,浇上加盐的醋蒜汁,再根据顾客口味,酌情加香喷喷、红亮亮的油泼辣椒油。
我喜欢辣口,自己多加了些油泼辣子,少许辣椒油,朋友口轻,只要了些辣椒油。随着两根一次性筷子的上下翻动,凉皮儿变魔术似的由白变粉变红,她的变成了桃花朵朵,我的变成了火焰山。相互尝了对方一口凉皮儿(只要在一起吃东西,必先互尝,习惯成自然了),各自开吃。我们边吃边聊,真香啊!印象中,那是我们第一次不顾形象地把调凉皮儿的汤喝了个精光。
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到火车,那铁盒子般的绿皮车厢曾让我大失所望。匆忙的脚步,站台熙攘的人,随着火车的轰鸣,戛然而止。我们挥泪告别,彼此想安慰对方,却几乎同时说,回来时,还去那家店一起吃凉皮儿。
好像没多久,单位对面就有一家凉皮店开张,老板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子,操外地口音。爱这口,自然少去不了,每次坐在这家店内,吃着满满一碗艳若彩霞的凉皮儿,心里很满足。
之后去的次数多了,渐渐有的话聊,知道她是陕西人,她家乡是凉皮儿的发源地。凉皮儿以原料分:米皮儿和面皮儿,‘米’是大米,‘面’是普通白面粉。面皮儿主要有酿皮儿、凉皮儿。酿皮儿做工复杂,凉皮儿稍微简单些。她做的是其中一种叫面皮儿,俗称‘凉皮儿’。她说:主要是将面粉和成面团,用清水洗面,将面筋取出,面水放置几小时,把上面的水倒出,再将白色的面汁分多次倒入铁皮制作的凉皮罗里薄薄一层,把凉皮罗放入大锅烧开的开水上面,盖上锅盖烧两三分钟,取出,将凉皮罗放入凉水,降温,把面皮儿揭下来,切条,盛碗、浇汁儿,最后,开吃!哎呦,我的天,这还简单?真有她的,红口白牙这么溜溜的玩儿似的说出来,把我听的晕头转向、如坠雾中。看着一头雾水的我,斜靠着椅背的她,笑的前仰后合,脸上胖嘟嘟的肉都在哆嗦。
凉皮儿不贵,一张一元五角,盛一碗余半碗。一元一碗,女孩子一般一碗既能吃饱。味美价廉且新颖的食物总是倍受人们的青睐,这凉皮店虽谈不上日进斗金、门庭若市,用生意兴隆形容,却也不算为过。其他卖小吃的店主,眼见得自家店门可罗雀。万般无奈,部分店改行效仿卖凉皮儿。后来又仿佛是一夜间卖凉皮儿的路边摊雨后春笋似的涌现,遍布街头巷尾。
选择多了,品尝的口味多了,虽都写着‘正宗陕西凉皮’,吃起来怎么感觉味道差些,要么不香,要么油腻。尝来尝去,还是感觉对面陕西人卖的凉皮儿好吃。之后,朋友每次回来,必到她家店里吃一回。
一次,吃凉皮儿时又和她闲聊,问她,既香又辣爽口不油腻的秘诀在那儿,她说秘诀一是调料汁,二是秘制辣椒油的调配。具体再问,女老板只是笑而不答。也是,这是她家的制胜法宝,岂能轻易外传。
此后,每次去外地,只要看见凉皮店,必走进去尝尝。多年过去,尝遍大江南北。各地的凉皮儿大同小异,似乎除了我们这里,其余各地的凉皮儿调料里,多加了一种,就是芝麻酱。
加了芝麻酱的凉皮儿,香!没加芝麻酱的凉皮儿,香!前者的‘香’醇厚,后者的‘香’浓烈。不论是哪种‘香’,几日不见,它总能令你魂牵梦绕,然后,牵着你的胃,与凉皮儿来场火辣辣的约会。‘香’与‘辣’在唇齿间的碰撞中,激活你的味蕾。
如今,卖凉皮儿的女老板,早已做了奶奶,她的孙子已上了小学。凉皮儿还是那个凉皮儿,味道还是那个味道,每碗由一元涨到现在的五元。对于爱吃这口的我来说,无论每碗是一元、五元还是涨到未来的十元,都挡不住我吃凉皮儿的热情。聪明的,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