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津渡

作者: 清权逸翁 | 来源:发表于2018-10-13 20:39 被阅读0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这是唐朝大诗人张祜一首表现寂寞旅人的诗《题金陵渡》。诗中的金陵渡非南京码头,而是镇江的西津渡。由于镇江紧邻古都南京,且在地貌上无法切割,唐宋之人便将京口作金陵一隅,表现在部分的文学作品中,《题金陵渡》只是其中之一。

        西津渡的南侧原是晚清时期的英国领事馆,1962年开始作为镇江博物馆馆址所在,这是英国在中国沿江建造的最早领事馆之一,也是江苏省唯一保存完整的近代使馆建筑。建筑群均为青砖墙面,中间夹一红砖线条并密缝,是东印度建筑在华的典型特征,是西方列强霸凌中国的印证,具有浓郁的殖民色彩。

        150年前的中华帝国风雨飘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对镇江垂涎已久的英国人在《中英天津条约》中迫使清廷开放镇江,1861年英国驻华参赞巴夏利以几近白送的价格永久买下西津渡畔云台山附近约150亩土地并设立领事馆。1889年春节期间,英租界印度巡捕打伤中国商贩,引发镇江市民强烈不满,丧失国权的仇恨化作一团怒火瞬间点燃领事馆,火势绵延了两天两夜。迫于入侵者的强大压力,无奈的清政府只好赔款重建,今天主楼门楣上那醒目的“1890”正是复建重启的年代标志,提醒着后人不能忘却的如晦岁月。

        1927年北伐军所向披靡,3月东路军攻克镇江,英国领事仓皇撤离。8月龙潭之役彻底解除了北洋系孙传芳对南京、镇江的威胁,奠定了国民政府在中国的一世基业,近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陆续废除。1929年国民政府收回英国人在镇江的一切特权,西津渡的屈辱终告结束。1996年领事馆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在建筑本身就极具历史价值的博物馆里,欣赏着拥有三万余件展品的陈列馆,感受着镇江三千年岁月的潮起潮落。我参观过的城市大部分博物馆展品是按照纪年来陈列的,从白垩纪的恐龙时代历经旧、新石器文明,到秦汉及至明清。而镇江博物馆是以青铜、陶器、金银等为专题进行展出的。在众多的展品中有一件引人瞩目,那就是宜候夨簋,这件青铜重器奠定了镇江在中华文明之光开启后的历史地位,是镇馆之宝。

        商晚期的周部落,泰伯或许担心自己并非公亶父嫡长子而引发和季历的周室继承矛盾,舍弃岐山下的优厚生活,与弟弟仲雍远走长江下游的荆蛮之地,和“断发纹身、裸身为饰”的土著一起开拓江南。泰伯奔吴落脚在哪里,史学界多倾向是无锡的梅村,然近代以来的考古发掘并没有支持这一学说,倒是在镇江发现的宜候夨簋和另一件在附近出土的青铜器凤纹尊的天鼋图腾表明镇江或许才是先吴的政治中心。

        簋腹底有一段百余字的铭文,经过历史学家郭沫若、古文字专家唐兰等人的考证,解开了西周早期的一段尘封往事。时天下大治,王朝在周康王的执掌下承平已久。泰伯、仲雍两兄弟到达江南后已历五世,自号为虞。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与故土宗亲的沟通日渐稀少,游离在外的姬姓贵族渴望重新得到王室的承认,而政权日益巩固的周康王也迫切想要拓展疆域。天子一统山河的理想与游子认祖归宗的梦想一拍而合,一场分封大典就此隆重上演。

        四月的一天春暖花开,东都成周新落成的王宫巍峨辉煌,薰香冉冉,钟罄缭缭,象征华夏的九鼎供于明堂。身着“天玄地黄”礼服的康王展开大周舆图,率文武众臣缅怀武王东进灭商的戎马一生,而后大卜面向南方用文王六十四卦占卜人事。上天似乎感应到天子圣贤的诚意,示曰: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乾,为天,卦象大吉。火居上苍,光照千秋,四海归附,宏图霸业。康王即顺应天时,改封仲雍后人虞候夨为宜候,赏赐井田,宗人、奴隶、武器与美酒。为了弘扬王的威德,感谢王的恩赐,夨到封地宜后铸造了青铜簋,以示纪念。夨应该就是仲雍的后人周章。在东夷漂泊了数十年的周室宗亲获得了接纳,经过六百年的努力,宜的后人沿扬子江南岸走向太湖流域,至寿梦称吴王,逐渐发展成为一支能抗衡楚、齐,争霸中原的重要诸侯力量。

        1954年在镇江的烟墩山上发现了被埋藏了三千多年的宜候夨簋,如果说宜候夨簋的出土地即为宜候墓的话,那么烟墩山及其周边两周时期的大墓将彻底改写吴国及其文化传播的历史,而镇江在早期吴国的发展史中将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我去过一趟烟墩山,青山依旧,只是陷入了现代工厂的包围,并有当地乡民环山而垦,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烟墩山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宜候夨簋在最初的发现和随之的大墓保护中已经留下了诸多遗憾,遗憾不能再继续,是时候亡羊补牢了。

        从博物馆出来,沿五十三坡北上,穿过幽幽的的廊街,忽见一座白塔凌空而立,这便是西津渡的标志性建筑昭关过街白塔。塔身高4.69米,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石塔由门洞支柱、过街平台、云台、塔身四部分组成。东西二门为长方形,南北二门则为六边形梯状,其形制与北京居庸关云台大门相似。台顶上的石塔,由二重亚字形须弥座及塔身构成,其形制与北京白塔寺的白塔一般。新的千年伊始,镇江市在重修白塔时意外发现塔内有铜板曼荼罗两件。一件是内刻观世音菩萨像一尊,其外环绕有相同式样观世音菩萨八尊。另一件内刻黄财神像一尊,其外环绕相同式样黄财神八尊。

        昭关白塔算不上高大壮观,却血统高贵,是在元武宗海山皇帝的关注下建成的。庞大的元帝国建立之初教派林立,本土、西域、欧洲的主流宗教在帝国广为流传。然受制于镇江当时的民风,诸如 也里可温教等西方宗教未能有其茁壮土壤,特别是本属金山寺地产的西津渡被地方官员强行征收建造教堂,受到早已佛化民众的抵制。海山当政后,为适应汉蒙融和潮流,平复民怨,朝廷归还了地产,建般若禅院,昭关白塔就是禅院的一部分,挺拔至今。它是我国目前惟一一座保存完好,年代最久远的过街石塔。

        塔在佛教中是为佛,穿过白塔,便是祈祷济世救人。南来北往的客商面对浩浩大江最希望的就是平安渡江。然天灾时而降临,给帝国的漕运带来巨大危患。南宋户部郎知镇江府蔡洸首创在西津渡设立救生会,此后至明及清初,救生会皆为官办,主要负责运输安全。清康熙年间,镇江士绅蒋元鼐发起成立了民间救生会,为区别于官办救生会,职责主要从事义务打捞沉船和救生事宜。

        救生会将救生船漆成红色,俗称红船。桅杆上醒目地挂上一个虎头牌,遇到有船需要救助,红船敲响铜锣,赶赴出事地点,有些类似今天海事部门的职责。蒋门自发成立的救生会历七代,一直延续到同治年间。长达160多年的时间里,蒋家救人救船,渡人渡心,书写了镇江人乐善好施的不朽篇章。

        走在斑驳的条砖路上,载不动的光阴伴着独轮货车的吱呀回响,碾刻出一道深深的车辙,“一眼看千年”便是西津渡最有历史韵味的景点了。三米余长一米见宽的玻璃罩下从上往下依次是清、明、宋、唐以至更为久远年代的路面。千年时空变幻,两岸烽火的金戈铁马,云水楼台的春江花月,交替在山水连横的光影里。东吴水师扬帆抗曹,北府刘裕北渡中原,韩世忠拒金于大江天堑。李白、孟浩然、苏轼等文豪或是登岸流连,或是乘舟北去,留下浓墨重彩。1075年,在新旧法之间摇摆不定的宋神宗再次启用王安石为平章事,西津渡舟的船帆边,望着茫茫江水,半山感慨变法维艰与人生起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拂槛,烟雨江南又是绿意盎然,可春风何时才能云涌北岸,驱散旧法复辟的寒流。一年后,春风终未吹进朝堂,但明月却照见了归家终老的身影,是悲?是喜?这何尝又不是我今日之心境呢。江风白浪,潮落斜月,荣辱兴衰,风华绝代。一眼看千年,转眼已千年。

        近代以降,长江航道北移,千帆竞渡的西津渡不复往昔,从大码头到小码头都已深埋于地,就连康熙御笔提写寺名的超岸禅寺也已钟声沉寂,曾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镇江随着江水的变迁而光芒敛藏。今天的镇江正对西津渡进行保护与开发。多年前,我曾经写过西津渡的开放应牢牢抓住南北交融的码头文化,将镇江的民俗充分融入西津渡的变迁,一眼能看千年,也要能感受千年,而不是一味的将特色定格在民国风采,毕竟西津渡的繁荣肇于唐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镇江打破了西津渡仅局限于小码头的格局,将整个云台山都圈纳进来,老镇江的味道愈来愈浓。如果有一天条件允许,以西津渡为节点、将金山与北固山纳为一个整体进行联动开发,届时一座新的江南主题景观将临江而兴,这或许是后人对西津渡最好的纪念。

        滔滔江水依旧傍城奔腾不息,镇江人依旧在新的潮流中砥砺击水。西津渡早已融入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命运,它是镇江人一千余年的集体记忆,深深铭刻在了镇江人的骨子里,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和这座古城一起共荣共生。

        雨过小山楼,渺渺经年秋。不见春风月,一帘云水愁。

        遥思京口渡,斑驳兴替途。往事不可追,重整旧旗鼓。

相关文章

  • 金陵津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这是唐朝大诗人张祜一首表现寂寞旅人的诗...

  • 「唐诗三百首」题金陵渡

    题金陵渡 唐代: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译文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

  •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题金陵渡①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②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③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注释 ①金陵渡:指的是古...

  • 江晚(二)

    题金陵渡 唐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州。 译文: 在金陵渡口处...

  • 唐诗打卡(257)江月图

    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译】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

  • 唐诗三百首(64)

    题金陵渡 唐 -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译文 夜晚宿在金陵渡口...

  • 2019-11-28知道了金陵不是南京的特指

    张祜 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州。

  • 古诗词鉴赏 | 题金陵渡

    题金陵渡 唐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译文 夜晚宿在金陵渡口的小...

  • 诗如画|题金陵渡

    题金陵渡 唐代: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 三 星火 是 瓜州。 他家世显赫,...

  • 每日片刻诗情画意之2022-10-21

    #日诵诗情,画意日趣# #日诵之20221021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陵津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gka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