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肉并不补脑,补脑的是吃鱼的过程。
因为吃一回鱼,如打一次仗,既要用迂回战术,又要懂得坚守不出,还得经得住诱惑,实在要打,还得防止中了暗器。
如此过程,非常锻炼大脑。久之,自然健脑。想到这儿,也就明白为什么南方人机灵而北方人憨直了。因为他们吃鱼多,脑子用的多,既有坚韧不拔的耐性,又有迎难而上的精神,二者合一,困难终于迎刃而解。
作为北方人,平时很忌讳这个食材的,从不敢招惹。
这不过年么?讨个“年年有余”的好口彩么?
于是,搞了一条大鱼!
熟鱼一上阵,全家十几口老小,都学司马懿的战术:守!
守到最后,终究有人耐不住诱惑象征性地吃了几口。
最后还是剩下了。
留下一个鱼头,一段中间的,一个鱼尾。然后没人吃,开始推诿。
于是,全部归额(额,我的意思,方言)了。
为了对付它,额拿它吃了两顿饭。
吃鱼的过程很笨拙。额视力不好,先夹一块肉,把脸凑过去,像科学家看显微镜一般聚精会神。然后,细细地拔刺,一根、两根、三根、……咋这么多?不符合生物结构啊?再细看,哪里是刺!分明是鱼肉纤维……
额滴神儿啊!
额看看四周,幸亏没人看见,否则非把额从大年初一笑到岁尾除夕才怪!
额把它放在嘴里,细细地嚼啊!嚼啊……感觉出一根刺,拔出来一看,是个断掉的刺儿?咋断了?一看鱼身上的刀痕,额明白了,原来是刀切断的。下次一定囫囵煮,不留刀痕,一刀下去,一刺变俩刺了,一排刺变两排了,无形增加了敌方的实力。
鱼尾的刺,分布的比较密集且最细最难挑。
肉肥的地方,就省力多了。
最后,额把鱼头整个报销。
都说吃鱼头最补脑,额承认,吃鱼头,收获挺多滴。
首先,额发现了四把锯。一说锯,就想起鲁班。忽然感觉鲁班不是一个人,一定是个群体,是个国家政府设立的团队,由一群能工巧匠组成的团队。一个鲁字,说明他们对鱼的尊重,也说明鱼是他们心中的圣物、一个图腾。一条鱼身上携带四把锯。如果是大鱼身上的,直接就能用。额试了试吃出的微锯,很是锋利、坚硬,只几下,“蹭、蹭、蹭……”就把木角锯了个大豁口。以鱼为图腾,就是纪念这些锯吧?
额想,可能使用锯的历史,在中国特别悠久,与骨针等骨器使用于同一时代!
对于鲁班时代来说,来源于鱼身上的骨锯应该早已落后淘汰,因为当时早已有了冶铜术,出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岂能没有仿造鱼锯打出的区区铜锯?说鲁班发明了锯,不如说鲁班改进了锯。当时已经有了冶铁技术,铁器相比青铜,多了一种柔韧性,不易折,有弹性。青铜造的锯,估计容易折断,纯铜造的锯,又有些软。铁造的锯就不易折断了,硬度也够,还有一定的弹性。鲁班为了好用,用铁打造了锯,并加以改进,加上木框,一头绳,一头锯,绳子可以加力减力调节锯的松紧,这样改进,用起来更有效率,鲁班即公输般改进锯,才是真的。发明世界上第一把锯的,那不是鲁班,应该是鱼类……
爬山捋草割破手才发明锯的传说,一定是不经考验的民间故事,纯属误导,一下子就把锯的使用历史推后了几千年。
闲话少说……
额吃鱼头,除了出了四把锯,还有一双手斧。很锋利的。其次,就是几把弯刀、匕首、箭头……
摆在那里,一堆利器啊!
聪明的古人一定会收集了作为工具使用的。后来的刀具,也是以这些骨器的形象打造的。比如下图中的玩具刀的形状,完完全全就是鱼头上的骨片放大的样子嘛!
古人从鱼身上得到多少启示啊!
难怪鱼作为一种圣物,一种图腾被人类从远古一路崇拜至今……
新石器时代出土的人面鱼纹盆里的人头上的三角饰是锯齿的,腮两侧的饰纹也是锯齿的。有力地证明,在那时人们就以鱼身上的利器作为生产工具了,他们即使不用于锯木材,但锯别的东西,一定有过。
而今人,仅仅把鱼当做食物而已。时代进步了,物质丰富了嘛!谁还会去体验物力维艰的远古人类的需求呢?
奇怪!额怎么会想这些?难道额的灵魂再次穿越了?
额自己也不明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