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综的学习中,地理无疑是最难的一科,不仅有背诵的内容,还有计算题,若无答题技巧傍身,何来容易夺高分?无论是文综卷,还是地理单科卷,综合题的分值高,综合性强,对知识灵活应用和能力要求高,因此答好综合题是地理取得高分的关键。

一、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
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地理解题意,把握命题的指向,答题才能有的放矢。一道问答题由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内容回答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制词一般为地理事物的范围、时间等,内容回答词为该题必须回答的内容,解答方式词则为回答的方式。
在审题过程中,首先要审明中心词,明确所要论述的对象是什么;其次是审条件限制词,依据条件限制词的内容性质,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 并进行筛选,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最后结合解答方式词和内容回答词进一步提炼,形成最终符合题意的简明扼要的答案。
例如题目要求:扼要说明图示小 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题目中心词是 “ 水能开发 ” ;条件限制词是 “ 图示小区域 ”“ 有利 ” ; 内容回答词是 “ 因素 ” ;解答方式词是 “ 扼要说明 ” 。
2.看清图示
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要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注意联系
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联想、迁移,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实现与新问题的对接。
4.准确表述
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 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不少同学在平时复习时,这个方面训练不够,往往出现 “ 眼高手低 ”“茶壶里 的饺子倒不出 ” 的情况。因此,在复习迎考中,应该把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回答时理 清思路,分清层次,清楚地将内容表达出来。

二、题型分类
1、描述和阐释事物
(1)、特征问题: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如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地表植被特征、土壤特征等;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生产特征(区位特征、结构特征、地域类型等)、工业生产特征、交通特征(运输形式、线网的疏密、分布、地位等)、资源特征等。
(2)、地理成因问题: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如地形成因分析、气候类型成因、气温成因、降水成因、河流相关成因、湖泊、沼泽成因、洋流成因、海水盐度成因、土壤成因。
(3)、自然灾害类:包括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气候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
(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类: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
2、论证和探讨问题
(1)、评价问题: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
答题思路:三套答题系统
①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益统一入手;
②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辨证阐述;
③从不同对象的角度来分析(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对不同对象影响效果不同)。例如:迁出地和迁入地(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流出地和流入地(水土流失)、输出地和输入地(天然气、电力)
(2)、比较问题
注意一点:两边都要回答
常见:特征比较、区位比较、成因比较、分布比较、结构比较等
(3)、措施问题
回答思路:三套系统
①对症下药(先找出地理事物或现象成因,然后逐一对照找出对策)
②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
③开源节流(对资源类而言)
常见问题例如:①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②环境污染措施③生态破坏措施④自然灾害措施
(4)、规律问题
①地理点:如地带性、非地带性
②等值线分布特征:数值变化规律、极值分布、走向、疏密、曲直、局部闭合
③面:形状、大小
④变化规律:包括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变化量、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率大小等
审题时注意以下表述要求:
①简述:简单扼要叙述,必须把握要点;
②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③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④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⑤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⑥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⑦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⑧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之间的差别、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⑨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
⑩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3、实验、应用类探究
要求利用身边生产、生活中可以找到的材料,学会设计和实施地理实验活动,主动地和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也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关地理实验的试题不断出现,主要从实验所使用的器材,实验的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的结论,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实验所体现的 地理原理等方面设问,多以开放式的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解答时主要考虑实验课题的实用性、实验用材的可得性,实验步骤的可操作性和实验原理、结论的合理性 等。 此类试题往往结合社会热点,以人口、资源(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或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给出大比例尺小区域地图,以及区域相关地理要素的统计图表等。要求深刻揭示问题的实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等。
其常见的设问方式是开放性的简答题,如简要评价某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或针对某项问题展开研究 需要收集的资料等。此类试题,要充分利用材料信息,合理迁移相关地理原理规律,组织答 案时一定要突出 “ 关键词 ” ,因为 “ 关键词 ” 就是得分点,是评分的依据。
4、跨学科综合题
跨学科综合试题是对综合素质的考查,要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和区分每一小题所属的学科;其次,要调动储存的本学科知识进行迁移作答。在跨学科综合题中,往往以某一地理或政治热点事件为背景,在复习中应充分关注这方面的热点,并对相应的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进行整理。从难度系数看,跨学科综合题要低于单科综合题,但也要注意答题的完整与严谨,注意文字表述的恰当。

三、答题过程
1、审材料:看完所有文字、表格或图材料,文字要画出关键词,进行材料概念引申,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图例、注记、数字、线条、方向、经纬度、关键地点等,分析材料含义和用意,可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将所有能用的条件归纳,准备用。
2、审问题:通过题目中的问题,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平时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形成答题框架系统。如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3、语言表达:用自己形成的答题框架系统,联系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逐项表达。
4、检查答案和条件:看所给条件是否有没有用上的,与答案进一步对应补充。
四、答题要领
(1)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
(2)层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教师造成不分主次、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标准,则不如适当多答。
(3)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以一个个地理链,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把握,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会自露马脚。
(4)注意“死”的采点、“活”的采点。
五、常见问题
①审题不到位,不理解,不全面。题目没看完就开始作答。
②读图和提取资料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挖掘解题条件。
③不能准确认定区域位置,对地理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把握不准。
④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不能准确理解题目的设问重点,导致答非所问。

地理是文科中相对偏向理科的学科,要求学生既要有较强的文字分析整合能力,又要具备较强的数字处理能力。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十分困惑,甚至头疼。应该说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基础,在复习的地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勤于分析、多加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