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顶一万句

作者: 艺术家死得福 | 来源:发表于2017-09-17 23:54 被阅读0次

    能让我一看就停不下来的闲书,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鬼故事、侦探、猎奇故事。总想“丫最后到底怎么样了”,要不就是“我去,这么牛逼 ”。比如《鬼吹灯》

    第二种,这样的故事读起来如跑肚拉稀一般畅快淋漓,不知不觉4个小时;比如王朔和冯唐的书;

    第三种,这样的书每次读,心里都好像憋着什么,憋屈又说不出原因。想着结尾会有一个大团圆,让淤积的憋屈发泄殆尽,可往往读完了没得到“大团圆”,这股憋屈反而更难受。这种书看过的不多,比如刘震云老师的《一句话顶一万句》就算是一个。

    谁的日子都是“按天”过的,既没“按小时”过的那种慌乱,也没有“按月”过的那种闲散。在一天天的日子里,无数事情发生,无数事情结束。曾经的梦想一点儿没变,和梦想的距离却一天天变长,不止是因为能活着的日子一天天变短,更因为自认为“看清”的事情越来越多。

    不知不觉,在乎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少。

    我闺女6岁的时候,因为她红颜色的画笔找不到红颜色的笔帽了,让我帮忙,我顺手给他一个粉色的,她不要,非要那个红色的,找了一下午始终找不到,晚上竟赌气把红色的笔都扔了。我很纳闷“一个笔帽,至于这么在乎么?”

    现在她9岁了,再也不会为了笔帽配不上颜色闹心了,画笔扔的哪儿都是,连笔帽都不盖。

    我记得我年轻的时候,在乎数学考试的名次。一门代数,一门几何,和班里面一个叫牛奕的兄弟,我俩名词挨着,此起彼伏,如果某一次考试代数、几何均不如他,就会发奋图强一段时间,如果均高于他,就会懈怠玩闹一阵子,牛奕也是这个状态,那时是高中。

    大学,变得越来越不在乎成绩和名次了。其实在大一的前半段,我仍然在乎成绩和排名,我学号10号,也就是入学成绩是第10名,第一次考试12名,考的“数学分析”,从考试的第二天开始狠学了一个月,然后才发现“智商”还是决定一切,为什么我想破脑袋也不明白的“7大定理”,别人就“背”的那么娴熟呢?后半学期有过仍然不信邪,继续“想破脑袋”,大一期末考试第18名。就不再跟自己置气了,认了,一笑了之了。自此各科成绩其实也在15到20名徘徊,个把特别感兴趣的,10名左右。

    上班,已经不太记得真正在乎过啥。曾经在乎过自己管理的项目,那是在工作2年以后,在一个3人的开发小组,加上我自己3个人,我和另外一个1年经验的写后台,一个2年经验的写HTML和Javascript,我资格最老所以是项目经理。当时挺在乎这事儿的,从一个二货开发到开始管人了么,觉得自己牛X了,也有了雄心壮志了,一天天的,白天写代码下班了看另外一个后台写的代码,晚上回家自学HTML和JS。苦但是快乐。一个月以后,后台开发离职了,他爸过来跟公司说的,说这个孩子身体不好,回家以后睡不着觉,精神老紧张。听到没?精神紧张!我不就是每天一大早拉着他开会,让他把代码改的“更好”么?从“变量命名不能用汉语拼音”开始,到“判断语句先写True,False的部分写在else if里面”,事无巨细,一定要让代码看起来跟我自己写的一样。这不就是一个项目经理该管的么?

    后来项目极度延期,我本着“负责”的态度,给CEO写邮件,抄送开发部老大,产品部老大,邮件中我负责任的说:“这个项目这么搞下去,不但3个月以后上不了线,就等着人都走光,团队不保。”结果你也能猜到,开发部老大耐心的跟我谈话,主动卸下我身上的“管理”担子,让我踏踏实实写代码,承诺上不了线他负责等等,然后3个月以后,产品就上线了。

    那次是最后一次“在乎”自己的“事业和工作”。那次以后,开始变成“能理解一切”了。满座网的4年多“非人类能承受的压力”下,也是靠“我理解,我理解”和“必须的,必须的”活下来的。

    “我理解”不是应付,是真的理解各个部门的痛苦和对技术部的幻想;

    “必须的”也不是糊弄,真是特别想帮他们弄好流程,做好系统。

    不过,所以的这些都不能“太在乎”,一“在乎”就会干涉,一干涉就玩完了。

    “在乎的事情越来越少”“越来越不敢在乎”

    我一直以为人分两种,“思考人生的”和“不思考人生的”。这和贫穷富有没有关系,富有的人也有不思考“从哪来到哪儿去”的,穷人也有一大把想到死“活着意义”的。这重点在于“有没有追求”。

    这两个字很有意思,“追”和“求”。“追”呢,就是“找”,一辈子找答案。在科技、交通不发达的过去,小村子里的人一辈子只能追一个答案,就像书里面的吴摩西,忍气吞声的已经不能再忍气吞声的一个人,连老婆和别人跑了也忍了,不打算再追。可就这样一个人还是被自己家,老婆家,奸夫家,三家人逼着非要追回老婆,要个说法,要个缘由。

    “跑了就是跑了,不爱了就是不爱了,要回缘由有什么用?”这个理儿我想吴摩西知道,可以他笨嘴拙舌,没法说服所有人。吴摩西带着女儿出去找老婆。路上女儿被人贩子骗走了,吴摩西从“被逼着追老婆”变成“主动追女儿”,就这样几十年。

    几十年过去了,吴摩西的外孙子牛爱国,也就是丢失闺女生的儿子,同样困在了一个“追”字,同样是老婆出了故事。不过这次他老婆没有跑,而是不黑不白的耗着。直到牛爱国也有了故事,那个和他发生故事的,对牛爱国说“牛爱国,你离好婚以后回来,我告诉你一句话。”牛爱国回到自己的城镇,前后思量了半年也没有下定决心离婚,毕竟“想抽别人大嘴巴,和真的抽出了一个大嘴巴”有天壤之别,等牛爱国再回去找爱情时候,人已不在。牛爱国想知道那是句“什么话”,牛爱国决定用全部的后半生追。

    我一直认为,有追求的人都是一根筋的人,他们会为了一个答案、一句话、一个人费尽全部的生命,除了追,其他的活动都如行尸走肉般。这样的人有一半死了 ,一半活着,活着的一半,又有一半觉得自己追到了,这追到了的又一半里面又有一半是追到了以后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另一半是追到了以后才知道“又怎么样呢”。

    与其相比,没有追求的人活的坦然,全天候的,24*7的行尸走肉般的活着,把每天活成生命的最后一天,可劲儿的享受每个上天的赐予。

    的确

    追或不追,都或将是悲剧收场;

    追或不追,都或将是人生赢家;

    追或不追,都必将是从清晨走到午夜,从日出走到日落,从出生走到死亡;

    非要“追”的话,记得“人活着是为了活以后,不是为了活从前”,这是吴摩西他妈和他闺女教育孩子时候常说的一句话。想明白了这个朴实的理儿,不管追到了还是追不到,才算活过。

    更多去《艺术家死得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句话顶一万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hcv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