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不把别人的夸奖的内容当成真正的自己,其实是因为在学习高中课文时,我铭记在心的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当时似懂非懂,就是觉得非常有道理。
正如同我坚守的格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一句,应是我为人处世的另一条金科玉律。
今日恰逢一个列御寇的故事,分享给诸君。
文章内容大概是说列子快要饿死了,结果路过一个国家,那个国家的君主听说列子很有学问,就派人给他送饭饭,结果他竟然拒绝了,这里没有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他就是很清明,知道啥该要,啥不该要。他老婆要死要活的,众人更不解,君王亲赐饭,多大的荣耀,你竟然不受。
这里我们可以从列御寇的回答里,看出他的为人处世的智慧:
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他的清明在于他认得清内外,擅长反向看待问题。他说君王并不是真的认识他,只是从别人嘴里知道他是很ok的,那么他以后一定也会从别人那里认为他是不ok的,那岂不是很惨。
所以我们认清自己很重要,认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很重要。
我曾听过一个词语:不虞之誉
过誉之毁或许在无事时并无风浪,但一旦成势,何异捧杀,我劝诸君不要太把别人的夸赞放在心上,但要礼貌的说声谢谢,因为人家可能真的是欣赏你。
同样反面来看,也不要把别人的批评放在心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必全都接受或者全盘否定,其实无论别人对你有什么看法,你都要清楚,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就是我所提倡之: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与诸君共勉。
照例还是全文奉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你我都要有所思,有所为有所不为。)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
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