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简书上看到一篇文章,大概内容是关于街边老人摆摊,却总是斤两不足的问题。
作者口诛笔伐,并决定再也不会买路边老人摆摊的商品了。
我看了看留言,很多人也有过类似被骗的经验,也很痛恨此类情况,本来该有的一点同情心被愤怒取代。
但是,看到有有一个人留言令我眼前一亮:有心就当日行一善,无意就别去购买,有钱谁不愿意做个好人呢?
这个认知,作者大大是绝不赞同的,并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我本来也想留言,可是怕作者怼我,姑且发到自己地盘上来。
我很惭愧地觉得赞同那位简友的回复:不想买便不买,既买了便当做日行一善,买东西为了取悦自己,让自己恼火就得不偿失了。仓廪实而知礼节,如果物质财富丰富,谁的品性道德都很高。而且也没有被骗很多,不值当的生气。
我也不认为缺斤短两是值得提倡的,但那一代的老年人就是那样过来的,不管是社会风气,还是所受教育,还是现实状况,那都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会引起很大的不良影响,因为我们能够承受,开放文明的社会不仅仅是公平公道,更是宽容性和兼容性更强,不是吗?
当一个人的宽容性和兼容性变强,就说明他的认知水平更高,心理资源更多。当一个人不会因为损失金钱而影响心情,那说明这个人物质资源更多。
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
记得大学刚毕业的那会,特别认死理,孰是孰非非要辨出个子丑寅某,辨输了还各种不理解,感觉这个世道真奇怪,黑白颠倒,善恶不分。
最近听黄磊说了一句话:没有受过苦的人,悲观、沮丧、没有信仰。相反,受过苦的人,更加乐观、有信心,有信仰。
人生也一样,吃很多苦、经历很多事、思考很多问题 ,就会发现,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善恶对错,任何事情要放在环境中、放在时代里、放在个体特点上。我们的心变大了,也就没有什么没法接受的事了。
买贵了,能过了自己的心理关,那就心安理得的地告诉自己做善事了。如果过不了自己那关 ,就去找他退,退不了就掐自己一下,告诉自己永远都不再去买。这些处理方式都没有问题,没有谁比谁更优越,只是每个人拥有的资源决定了他对事物的接受度不同。
可能有的朋友会比较较真,我有那个钱,也不愿意被他如此骗走,感觉侮辱人。有钱,我宁愿去捐给有需要的人。这些想法都是没有问题的,没有善恶区别,只代表个体认知的不同。
有的人捐款喜欢大张旗鼓令天下皆知,有的人捐款喜欢低调行事,不声不响。你能说二者有善恶的区别吗?捐款本身是善举,大张旗鼓和低调行事是做事风格,谁也不能说张扬的善就要打折扣。比起口口声声有善念,却从未曾行动的人来说,哪个才是真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