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2-03-30读书触动

2022-03-30读书触动

作者: 小二王 | 来源:发表于2022-03-30 17:36 被阅读0次

    元认知,就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

    触动:对思考本身的再思考,不是侧重思考得结果,而是侧重思考的方式、原因的反思,为什么自己对这件事会这么理解和思考?这样思考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进而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进一步纠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终做出更好的选择。

    从被动到主动,这是一个转折点。当一个人能主动开启第三视角、开始持续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时,就意味着他真正开始觉醒了,他有了快速成长的可能。

    触动:就像开启上帝视角或者是导演视角,对发生过的剧本重新复盘。高级的元认知——时刻帮你从高处、深处、远处看待现在的自己,让自己保持清醒、不迷失,保持动力、不懈怠,保持平和、不冲动。有这样的能力加持,你会差吗?不是会不会差的问题,而是会活到哪种人间清醒的程度。

    提升元认知能力的工具需要从“过去”端获取,包括学习前人的智慧和反思自身的经历

    触动:复盘复盘复盘,复盘别人和自己过往的人生。

    不过理智脑的战斗力其实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侧重学习、理解、记忆、运算的认知能力,即我们在校学习时主要锻炼的部分,另一方面则是侧重观察、反思、判断、选择的元认知能力。

    触动:确实应试教育之下,学校教育更侧重于理解与记忆能力的培养,而至于观察、反思等能力,尤其是对日常遇到的事务的判断与选择能力,只能留在步入社会后再去学习和刻意练习了。

    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触动:还有一句话来印证:话到嘴边留三分。应激反映下往往会说出一些未经过深思熟虑的想法,进而促使事情向不同的方向去发展。

    毕竟有时候最好的回答就是不回答。

    触动:众处守口,沉默也是一种答案,想不到回答什么,就什么也不说。

    有些人眼里,阅读就是和高层次的人聊天。

    触动:至少也是听高层次的人说话。

    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触动:不必在意眼前一城一池的得失,看长远。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就是这样: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日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他们都力求想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

    触动:不随波逐流,就要保持内心的强大。

    人们因能感知太多信息而感到心神不宁,或因产生过多欲望而痛苦不堪,又或因担忧能力不足而滋生焦虑,无论顺境或是逆境都不得安生。就像今天的我们,虽衣食无忧,却总是苦于无法摆脱手机的干扰,无法获取让人羡慕的技能,无法拥有想要的生活,等等。

    触动:所以还是内省,促使内心强大的问题。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重要的是享受当下,明白自己拥有什么,而不是总患得患失,纠结被剥夺或者即将被剥夺的东西。

    这世上能聚焦的人很多,但卓越的人很少,其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人都缺乏深度沉浸的能力。然而获取深度沉浸的能力不能仅靠热情,它更是一项技术,是有方法论的。

    触动:深度沉浸能力的养成,前提是做自己真心喜欢和享受的事情。

    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都要做那些让自己感到有些困难但又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的事情,即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处在拉伸区。

    触动:处在拉伸区,使自己不感到厌倦,也不畏难。

    理想的状态是持续获取与自己当前能力相匹配的财富或自由。

    触动:获得与自己能力和觉悟向匹配的财富或者地位,因为德不配位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速成是不可能的。因为能力圈只能一点一点扩大,所以只要我们遵循匹配规律,不断在舒适区边缘拓展自己,同时愿意和时间做朋友,那么我们注定可以持续成长,重塑自己。

    触动:和时间做朋友,和时间做朋友,要有耐力和韧性,遇事不急躁,内心要稳定。

    一小部分知识精英依旧直面核心困难,努力地进行深度钻研,生产内容;而大多数信息受众始终在享受轻度学习,消费内容。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在时代潮流中占据一席之地,那就应该尽早抛弃轻松学习的幻想,锤炼深度学习能力,逆流而上,成为稀缺人才,否则人生之路势必会越走越窄。

    触动:从这个角度看来,抖音和知乎上的知识搬运工都比大多数只消费娱乐内容的受众要聪明,至少他们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了甄别和筛查,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向深度学习进发的过程。要逼迫自己去做知识的生产者,而不是享受者、消费者。

    以阅读为例,从浅到深依次为: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触动:要学会高级的阅读法,不做无效学习者。

    可见“缝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接知识”这一步,因此,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有些人做了一定的缝接,但缝接得不够深入,没有高质量的产出,也使学习深度大打折扣。

    触动:缝接就是要形成知识链条,或者用新知识去缝接旧知识,或者用理论知识去缝接实践,用实践去检验,在实践中去运用。

    每读完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就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尽力结合自身经历、学识、立场,去解释、去延伸,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本的要点进行罗列。因为简单的知识陈述无法达到深度缝接的效果,只有做到知识转换才能用旧知识体系对新知识进行深度缝接,所以在重构时,我们可以只取最触动自己的观点,其他观点可以放弃,即使它们很有道理。如有机会,我们还可以花足够长的时间去打磨一个主题或观点,当一个你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动了别人,它产生的影响力将远比每天都写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大得多。而且,写作具有复利效应,我们写的文章随时可能被他人读到,这样也间接达到了讨论交流和教授他人的目的。

    触动:写作绝对是具有复利效应的操作,精心打磨一份作品,能明显感觉到自身在这个过程中的提升。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触动:单纯的经验只是多活了几个年岁,反思、总结、升华、实践才是有效成长。

    持续反思让我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变得越来越强,从生活中获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这部分内容的立意与构思也来自平日的反思。如果让我推荐一个不可或缺的习惯,我必推每日反思。

    触动:吾日三省吾身。

    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炼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古典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中提到,人的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才干三个层次:知识是最不具迁移能力的,你成为医学博士,也照样有可能不会做麻婆豆腐;技能通常由70%的通用技能和30%的专业技能组成,迁移性要好一些;而到了才干层面,职业之间的界限就完全被打破了。

    触动:这就是努力形成了洞穿事物底层逻辑的能力,然后将其运用至四海而皆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2-03-30读书触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hii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