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

作者: 魏治祥 | 来源:发表于2023-07-27 06:32 被阅读0次
    当年金堂县的县城赵镇——赶场天

    自新城区东行,过了平安桥便是老城区,这或许是赵镇人的共识。这个说法没有对错,就看你心目中的老城区“老”到什么程度了。我记忆中的老城区没有平安桥头的中国银行,没有三江路,没有电影院,没有幸福横街,没有幸福路,没有虹桥宾馆,没有钟楼街,没有三江小区,没有桔园市场,没有南、北滨路--。从北河大桥到梅林公园,北滨路上临河的一大片建筑统统没有,有的只是令人至今怀念不已的沙滩。一连串的“没有”之后,赵镇已经瘦成了一小片三角地带。三角顶端的梅林公园勉强可以算一“面”,于是有了三面环水的赵镇。赵镇的入口,即文化街的起点,过去叫三江镇,又叫沙罐窑。从那儿往里走,才算是进入了真正的老城区。

    文化街从前叫正街,分为上正街和下正街。这条街一直贯通到后来才有的红旗剧场。城镇是赶场的地方,上正街和下正街又分别叫上场和下场。另外两条比较长的街道就是一左一右的复兴街和河坝街了。

    进入老城区,左边连结正街和复兴街的第一条横街叫玉龙街,别名县府街,县委和县人委(当时还不叫县政府)就在这里。继续往下场走,左边横向的街巷依次为青果街,清平街,和平街与三倒拐;右边与河坝街连结的街巷为水湿巷,烟市街,新街和狗屎巷。狗屎巷前面,与和平街道相对还有一条小巷,记不得叫什么了。

    沿街的店铺和民居,清一色的木板墙。木板又叫铺板,店铺开门时一块块拆下来,扛到旁边放好,关门时再装还原。铺板有编号,不会乱。街道很窄,跟对面的人摆龙门阵都不用起高腔。逢场天,担挑子的,背背篼的,拉架车的,看热闹赶耍场的,你推我搡,人声鼎沸,整个县城的大街小巷被人填塞得满满当当,无一处不挤。一不小心,就会被扁担戳了背壳,被箩筐挂破了衣服。上世纪90年代县政府下命令锯屋檐、退街沿,但实在是没有退的余地,比如上正街靠中河这边,再退就退下河了,故而退了半天 ,街道也只是稍稍宽了一点。

    与街道相比,河道就宽多了。打个比方,如今的中河相当于机耕路,当年的中河却是高速路。中码头一带,密密麻麻泊满了船。资阳的豆瓣内江的糖,走水路运到赵镇,再从陆路运往成都,又从成都转运到更远的地方。成都方向的货物自然要走水路下行,运往资阳乃至重庆。从赵镇到淮口,除了步行,只能坐船。

    寒天

    到赵镇赶场,并不是想赶就赶的。赶场天叫逢场天,不逢场就是寒天。一个“寒”字,道出了小镇的清静。冷冷清清的街上,看不见几个行人。没有热闹可看,只好制造热闹。店铺隔壁,邻里之间,说不完的闲言碎语,道不尽的家长里短。张家的婆婆脾气大,李家的媳妇是哑巴;王二麻子的婆娘做了身花衣服,汪眼镜的隔房兄弟的舅子偷对门的鸡挨了打--闲话传来传去,少不得添油加醋,翻出一场是非来。经常可以看到街上有人扯筋,扯得脸红筋胀,旁边还有人帮腔。围观者自然越来越多,一个个看得津津有味。有趣的是人们很少结仇,扯完筋照样热情地打招呼。“吃没有?”“吃了。你呢?”“还没有。”

    小镇太小,到处都是一见面就要问“吃没有”的熟人。这样的好处是遇事随时有人帮忙,坏处是随时都被群众雪亮的眼光盯着。小时候与同学打了架回家,还在半路上,母亲已经在削条子准备打人了。

    如今赵镇太大,邻里往来却太少,不管是新城区还是老城区,走半天都碰不到一个熟人。

    在茫茫人海中,很想停下来问哪个一声“吃没有”。

    手机随拍:新城区    我家就在摩天轮附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城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hlw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