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二〇八:心心相印
先生曰:“这些子看得透彻,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说心印相似,真是个试金石、指南针。”
先生说:“最近这段时间把良知看得明白透彻,任他千言万语,是非真假,到良知面前便自然分明了。合乎的就对,不合乎的就不对,这就如同佛家所说的‘心印’一般,真的是万用万当的试金石、指南针。”
高僧只说平常事,真正得道的人,是不会为文字的条条框框所约束的。《续藏经》中的《祖庭事苑》中写道:“达摩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意思是说达摩传佛法,不用言语文字,直接以心相印证,以帮助人领会、觉悟。文字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如果借助这个工具吸纳太多不为自心所印证的东西,便会变成一种负担。就像人吃到肚子里的东西,倘若不能消化和吸收,只能变成毒害身体的毒药或赘肉。同样的道理,因文字这个工具带来的不为自心所“消化”和“吸收”的东西其实就是成见,成见非但无益,还是有害的,它甚至是人接受正见的最大障碍。达摩“不立文字”是个例子,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在贵州边地传道格外顺利也是一个例子,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没有受到太多“文字”成见的干扰,一定程度上,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反而更容易接受正知正见。
世俗世界有句玩笑话,叫“龙卷风把人吹不走,两句话就能把人给吹走了”。为什么呢?因为人很容易受到言语的诱惑和影响。本身是要上街上打酱油的,半路上碰到个人说某部上映的大片挺好,然后就一起去看大片了。言语的诱惑是一方面,关键是许多事情压根没有入心。
难以入心,恰如《尚书》所言:“道心惟微”——良知灵明所照见的道心的光太过微渺,以至于稍不留心,便遮蔽迷失掉了。在这一点上,圣人同普通人是一样的。王阳明讲“这些子看得透彻”,其实就是在讲很长一段时期里,他自己也没能看得明白透彻,只是琢磨、体察的久了,良知灵明所映照的那点微光才为王阳明所看得透彻明白,才足以照亮他的脚下之路。
还有一个重点,王阳明讲“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任他千言万语,是非真假,一旦放在良知面前便透彻明白了”。
认知是有边界的,孔子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只有清楚自己知与不知之间的边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者;时空也是有边界的,曾国藩讲“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恰如王阳明所说的“到前便明”,良知无法顾及时,想得再多都是空想,做得再多都是妄动。《菜根谭》讲“贫莫贫于多欲,危莫危于妄言。”再没有比良知“不在场”的妄言妄行更危险的事情了。
反过来讲,既然“到前便明”,“不明”大概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尚未“到前”——事情还没有迫在眉睫,没有达到必须处理的程度;二是“良知”不在,还没有启动“良知”去甄别,还是心不在焉的状态。《易经》“蒙”卦有个基本原则——必待诚心一致来求,再告之,方能去蒙。也就是说,时机不对,或者蒙童“诚心一致来求”的程度不够,都不足以去除他心头的迷障。
关于“诚伪”,是要有个甄别的。甄别诚伪的仍然是心头的良知灵明。一个人之所以大费周章地试图蒙蔽我们,只有一个原因——一定是有所图的。倒推回去,当一个人所言所行让我们如坠云雾时,特别是心头的良知灵明也无法拨云见雾时,说到底他就是在试图蒙蔽我们,他一定是有所图的。既然不是我们心头的良知灵明所能洞悉的所在,挤不进的圈子就不要硬挤了,走好良知灵明所能照亮的那一步就好。升斗小民,手脚莫停,一样能成为了不起的自己。
什么都可以不在场,只要此心在,此心的良知灵明在,便能心心相印。此心的良知灵明才是自己人生的试金石、指南针,其它都是浮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