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学而第一》
一、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有子是个灵活的人,不会被固定的规则套牢。
有子说:言而有信好是好,但是你答应别人了,后来发现这个人利用你做坏事。这时候,还要言而有信?还要为虎作伥吗?
有子说:说出去的话,也不一定非要去做,若是发现违背了道义,就不应该继续。为了维护道义,说出的话泼出的水都可以收回来。
①“信”与“义”都是那时的行为准则,具体不可捉摸。为了方便,这里把“信”作“言而有信”,把“义”作为“道义”。
②“近于”应该是特有的词,代表格式,或者公式:若甲若乙则甲,若甲非乙非甲。
有子说:言而有信好是好,若是能行正道,就更好了。
有子说:言而有信好是好,但是不能违背道义。若是违背了道义,就算食言又怎么样,覆水可收——说过的话也可以收回。
③“复”同“覆”,覆水难收里的覆。
有子说:说出的话就好比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说到必须做到,这就是言而有信。
有子又说:为了匡扶正道,泼出去的水也要收回来。
二、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吉祥经》上说: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吉祥经》上这句话与“恭近于礼”意思大概,相得益彰,肝胆相照。
礼者,理也,同于《吉祥经》里的“教法”。恭近于礼,就是“恭敬与谦让”,并且“及时闻教法”。
恭近于礼,是为最吉祥;恭远于礼,是为耻辱也。
抗日战争的时候,汉奸对敌人卑躬屈膝,真是恭敬到了极点,但是“远于礼”,现在看来,真是耻辱。
三、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结合前面两句“信近于义”、“恭近于礼”,“因”与“亲”意义应有相通,不应该各表各的。
“亲”怎么解释?人最亲近的是谁?当然是自己。
“因”与“亲”是一体两面,一个是定量,一个是变量;一个是定因,一个是变因。
打个比方,《金刚经》上说:“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是人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在《金刚经》中反复强调“受持读诵此经”的功德,仿佛是世上最大的功德,是第一希有功德。然而这里佛又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
为什么“为人轻贱”?佛说“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这是定因,改变不了的。
难道就要“为人轻贱”,就不能改变吗?可以!这就有个变因。
变因就是自己,因为人最亲近的就是自己。
因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所以“为人轻贱”,然而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也是可以改变现状,未来可期。
这句话简单来说:命中注定的事,也可以亲自去改变,这也是命运。
四、总结
有子说:说出去的话,也不一定非要去做,若是发现违背了道义,就不应该继续。为了维护道义,说出的话泼出的水都可以收回来。
有子说:恭近于礼,是为最吉祥;恭远于礼,是为耻辱也。
有子说:命中注定的事,也可以亲自去改变,这也是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