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或”是个代词,就是指有的人,有的人问:先生你怎么不去从政呢?“书”指《尚书》,引《尚书》里的话说。遵守孝道,兄友弟恭,下面是孔子总结的话:孝,推己及人,而达到齐家治国,虽然不从政,但等同于从政,“奚其为为政”就是说:如何不能算作为政呢?
这章应该发生在孔子40多岁的时候,当时季氏家臣阳虎专权,他野心大、能力大,非常骄横,他想拉拢孔子,孔子婉然拒绝。有的人就问孔子为什么不去从政,孔子就以“孝悌齐家也是为政”之辞来搪塞。到后来阳虎被平定以后,鲁定公请孔子出山为官,先是任中都宰,”一年四方则治”,治理的一年以后,四面八方的城市都来效法,可见治理有方。然后就升了司空,又升成大司寇,主管全国公检法,并摄行相事,等于代国务院总理。在夹谷会盟当中(是齐国鲁国之间的一次会盟),孔子的外交才能得到充分展示,让强大的齐国归还了鲁国五座被霸占的城市。齐国怕有孔子辅政,鲁国日渐强大,威胁到齐国,就使用反间计,诽谤孔子有野心,又用美女贿赂季氏以及鲁国国君,导致孔子遭到排挤,后来率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漫漫长路。孔子的学问不仅是内圣之学,修养之学,治国平天下,也是非常了不得,可惜不被重用,没有有道明君。
阳虎这种野心极大,以下犯上,如此骄横之人,孔子哪里会屈从于他,为他服务呢?所以在当时情况下,孔子讲孝悌是“施于有政,是亦为政”的道理,通过孝悌推己及人,推于四海,虽然不从政,也等于从政,这个道理也是无奈之语。当然,由家庭的孝悌,因为合于天理、合于人伦秩序,《大学》说“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忠臣出于孝子,在家孝顺,兄友弟恭,出外才会尊老敬长,忠君报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治理好国家,要先从管理好家庭、家族开始,如果每个人都孝悌,家家和睦,天下自然和谐大同。当然,当时的孔子并非不想从政,只是不合礼法、不合道义的官,他决然不做。
有个朋友的孩子15岁,对我说:孔子有什么了不起?我看孔子的电影了,就是跑了14年,连工作也没找下。我问他:孔子为什么去找工作?找什么样的工作?如果只给钱给的很多,但是只喝酒聊天不上班,孔子干不干?孩子一听,说不知道,那你给我讲讲。我说:孔子有个愿望,天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全天下老人们安居乐业、乐享晚年,全天下人之间志同道合,充满信任,天下所有孩子都得到关怀和教育,他是为天下所有人工作的,是要找这样的工作的。找工作,要去传承礼乐文化,让天下太平。周游列国时候,卫灵公曾给他六万石粮食的俸禄,出门车辆座次仅次于国君,每天美酒佳肴不用上班,皇妃还去召见他,孔子不干。这章的阳虎,人品不好,大权在握,拉扰孔子,肯定给他肥缺,他宁可在家闲着也不去干,这就是孔子那么多年常常没工作的原因,或许这也是圣人和我们俗人的区别。就说,每天给你大量的钱,让你喝酒吃肉不上班,你会不会像孔子这样想问题?孩子瞪着眼睛,哑口无言。
我们从这章另外可以看到,孔子在没有做官从政时候的心态,合于礼法得到重用,责无旁贷,如果结党营私那绝不参与,国家国君用之则行,行道天下,舍之则藏,没人用就修身齐家,道藏于自身,但是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无论工作不工作,时刻关心着家国天下,明代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正是孔子及其后世读书人的心境,所以《论语》讲的都是修己治人之道,修养自己、管理天下的道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每个人都可以追求生命充实完善,成为有情有义有担当,从容、安定、淡泊的君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