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给ZD staff讲了《动脉粥样硬化》,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不得而知,那就说说我的理解吧。
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硬化是两回事。抛开专业术语,我理解动脉硬化实际就是血管的老化,变化主要在中层,无论钙化也好纤维化也好,最终的结果都是血管变硬了,弹性小了,管腔均匀变窄了。
恐怕上岁数的人都有血管硬化吧,区别只在于轻重程度不同。
而动脉粥样硬化,怎么说呢,好像吃了粥没及时刷碗,嘎巴了一层那玩意似的。当然,这个比喻不恰当,至少在人体中发病机制不是这样,只是外观有点像。
这玩意儿,全身大中小动微脉都可发生,部位不同,危害不同,预后不同。
发生在主动脉: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
发生在心脏:心绞痛,心肌梗死。
发生在脑:脑出血,脑梗塞。
发生在肾:顽固高血压,肾衰竭。
发生在肠系膜:肠坏死。
发生在下肢:脉管炎。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并不清楚,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脂血症(主要是高胆固醇血症和低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年龄性别家族史(不可改变),吸烟,肥胖,A型性格……等等吧。
可是这不能说明没有危险因素的就不得这个病。也会得,只是几率低一些(又用到精确的数学啦)。
病因不明确,不妨猜一下。
用哲学观点推理,就是矛盾运动,血管壁和血液成分斗争的结果。
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光滑的血管内壁产生一个肉眼不可见的浅表裂缝,小个子脂蛋白(LDL-C)很灵活调皮,就往里钻,越钻裂缝就越大,越大往里钻的LDL-C就越多。(你尽可以把LDL-C想象成一粒一粒的沙子!它们不断地蹭你薄薄的的血管壁!)
后来血小板也过来凑热闹,来这里开会、聚集,慢慢的,慢慢的,就和其他兄弟一起,建立牢固的战斗同盟,凝固成“痂”,形成肉眼可见的黄色脂点。
这以后就类似肾结石的形成过程,以脂点为核心,开始了恶性循环,包裹,扩大,成了脂状条纹。
脂状条纹最后形成斑块,向腔内隆起,戴上纤维帽,从侧面看,像个小山丘似的。如果这个斑块是个“皮厚馅小”的饺子,算你运气好,你会患上慢性病。
发生在心脏,就是慢性冠心病,心肌缺氧,可能会有稳定心绞痛或缺血性心肌病发生,但是长期存活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不幸,这个斑块是个“皮薄馅大”的饺子,斑块破裂出血则是大概率事件,那些从里面泄出来的“渣滓”激活血管内凝血系统,发生在心脏,就是急性冠脉综合征,这可就危险啦,随时可能AMI,死神就如影随形了。
粥样硬化病程很长,不到一定程度是没有任何症状的,不做检查,你是不会知道它的存在。有了症状,基本狭窄就90%啦。
这玩意很容易发生在血管分叉附近,这个现象可以用流体力学来解释。
水渠里的水,都是中间流得快(中轴流速),边上打旋(涡流)。血管里的血液也是这样啊,分叉处,一来是高速冲击,二来有涡流摩擦血管壁,又容易沉淀,那地方最容易被破坏,也就最容易形成斑块。
谁知哪根重要血管长得不好(先天畸形),容易破裂,容易形成斑块,哪天突然爆发,一切都结束呢?
健康与疾病也有三分天注定的成分,活着的人,往往都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而不知,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只有天知道。所以,要珍惜当下,在天地间,活得稍微洒脱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