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了个杂了个…谈

作者: 无名12345678 | 来源:发表于2019-10-04 18:57 被阅读0次

    乱七八糟的看了一些东西,苏轼的东坡志林,张岱的陶庵梦忆,袁枚的随园诗话,还有一些顾准有关诗词的赏析,又杂又乱,看的头昏脑胀。苏轼他们这些随笔,是把他们在养生,记游,怀古,历史,人物,学问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所见所闻,认为好的,有道理的都随手记录下来,记录琐碎,并不讲究文词,也不怎么推敲,读上几篇还可以,如果长时间的长篇累牍的去阅读,就会感觉枯燥,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几本书交替来读。

    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气温终于有所下降,空气清新湿润,撑一把交通银行送的雨伞,学戴望舒的“雨巷”,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不想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只希望给燥热的大脑清凉、清凉。哈哈!

    宋人欧阳修曾经说,写文章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只有勤读书多写文章就擅长了。这是欧阳修用他亲身的经历总结出的经验。多写勤写,没有什么可写也要写,看看苏轼写的东坡志林,写的也不怎么好,不过说不定就是因为他整天记录这些不好的,才终于写出了好的呢。

    道理谁都懂,关键是持之以恒的写。

    苏轼记载了一个人,说这个人饭吃得晚些就当做是吃肉了,步子走得安稳些就当做是乘车了。无罪无灾就当做是显达了。清静贞正,自娱自乐。苏轼评说这个人境界不够高,应该是饭吃得晚些就自觉甘美,步子走得安稳些就自觉舒适。有了这甘美、舒适便足够了,为何偏得与吃肉、乘车牵扯在一起?

    我认为苏轼向佛,他的一些故事,哲理上都偏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禅悟。

    说起禅佛,顾准讲古代不受禅佛影响的六大诗人,首推陶渊明。

    因为,一,陶渊明能“躬耕”。而佛整天坐菩提树下冥想,不用干活,是因为印度物产丰富,不费力即可得食。如果佛在严寒不毛之地,光坐着冥想,不冻死也得饿死。所以,陶渊明作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的意思是人得干活,不能光打坐。所以,他写诗不受佛的思想影响。

    二,陶渊明能“固穷”。既然躬耕也吃不饱饭,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只有受了。顾准说这是儒家思想,所以,陶渊明写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从而得以解脱。陶渊明思想近儒而不是佛。

    阅读完,我大致总结了一下,我认为读书只有总结才能真正尝味。希望没有曲解书上的讲解。反正就理解成这样了,应尽便需尽,管他对不对,哈哈!

    一天了,该是改朝换代的时候了,读读毛姆是怎样用三言两语讲述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故事吧!这里请注意欣赏毛姆幽默,睿智的语言艺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杂了个杂了个…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hys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