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看我们身边的几个真实的例子。
案例一,三年级的男孩子A,体质偏弱,自小这孩子脑子好使,反应快,接受能力很强。就因为体质不太好,家长过度呵护,跟老师说,哎呀!孩子身体不好咯,学习嘛,不敢太要求他!一旦孩子偷懒不写作业,家长就说,晚上怕他睡不好,九点以后就不能写作业了。其实,孩子根本没有那么虚弱,课间打打闹闹都没少过他。但是孩子听惯了这些话,也就自己惯着自己,每次学习想偷懒不想写作业时,就说自己身体不好。老师都不敢批评他,更别说小以惩戒了。
案例二,同学B,刚刚出生后妈妈就离家出走了,从此和奶奶爸爸一起生活。奶奶心疼孙子,每次当着孩子的面跟别人说,我这孙子怎么怎么可怜!但是我也听奶奶说过,孩子有三个姑姑,对孩子都很好,经常给孩子买吃的穿的,其实,我曾经跟奶奶说过,他虽然唯有母爱,但他还算很幸运的,有奶奶无微不至的照顾,有三个姑姑的疼爱!
案例三,三年级女同学C,上网课期间,一直不交英语背诵作业,家长给的解释是,她就是不会哦!我们家长也不会,不能教他!然而,之后的日子,老师不断鼓励孩子,C同学进步很快,而且每次都是自己完成作业的。
我们家长朋友总是喜欢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给孩子下定论,并且把那些主观的臆断灌输给了孩子,且不断强化,时间久了,孩子的思想意识就潜移默化,潜意识里认可了这种判断。
其实,家长们就是在给孩子们一种心理暗示。我有病,可以不学习;家长不能教我学习,我不懂正常;我没有母爱,我很可怜,别人都应该可怜我!然而,这些心理暗示都是消极的!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心理暗示可以分为积极心理暗示和消极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能产生良好的影响,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发挥最大的能力。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对人的情绪、智力和生理状态都产生不良的影响。赵本山有名的小品“卖拐”,就是最好的例证!
对于孩子,家长应该给他们积极的的心理暗示,比如:你可以,你能行!那些消极的心理暗示是要不得的,那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消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