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关注德芬空间。这两天推送的文章一直在讲女星的故事,比如伊能静,刘诗诗,为的是引出近期主推的课程“爱自己——镜子练习”。
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活成别人的期待”,一种是“活成自己的刚刚好”,前者往往作茧自缚,挣扎痛苦,后者则懂,在爱万物之前,先爱自己。
但大部分普通人都活成了前者,以为迎合别人,得到被人的认可,就能拥有满意的人生:
-为了迎合伴侣,放弃自己,不说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只是牺牲自己去成全TA
-为了迎合父母,听话,委屈求全,努力做个好孩子
-为了迎合朋友,明明不是一个圈子,逼着自己强行融进去,结果浑身不适。
道理讲得很明白,对关注自己成长有一段时间的我来说,我懂!可是,每每到亲身实践时,一大堆身不不由己的问题就冒出来了。这世界上,如果什么事都与周边的人事物了无牵连,如果都只是自身的修炼,那么所有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
谁不想活成自己,事事由着自己的心思来做。可是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被教育这叫“自私”。而自私一词在我们的文化里,简直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我自己做不到、也不敢自私,看到老公什么事都已自己为先,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一直批判他太“自私”。直到这两年,我才意识到,他那其实就是标准的“爱自己”,从不委屈自己。
我不敢活成自己,确实是为了迎合父母,因为要听话,因为那是我从小被灌输的理念,那是我从小不得不遵守的规则,否则可能会招来父母的责怪(但是我现在不会责怪他们)。直到最近,我才第一次勇敢的面对妈妈的责怪向她表达了我的意见、我的不满,并告诉她请她不要再干预我的做法。话说出来的时候,我清晰的感觉到了自己的心跳,但是我毕竟成功的迈出了这一步,勇敢的表达了自己的需求。而当我看到妈妈在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反抗时那怯懦的反应时,我突然意识到,在她心里,原来也住着一个必须得听话的小孩。这种价值观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递下来,直到有人敢于跳出来打破它,告诉它——这样不对!
我身边有一位妈妈,在英国取得了教育学博士的学位。在我眼里,她一直是教育方面的权威。可是,在一次闲聊中我得知,她一直比较惧怕她强势的母亲,甚至到了现在,在教育孩子的某些具体事情上她还在特意向她的母亲隐瞒,因为惧怕母亲会责怪她。可是她明明是教育专家啊!她的做法是没有错的!可见我们我们从小接受到的理念在我们的心里扎根得有多深!
我们不是为了迎合父母,才听话、委屈求全的。没人会天生主动这样做,每个孩子生来都有一颗自由的、探索的、无畏之心,我们之所以变成这样,都是被动的。
那么为了迎合伴侣,放弃自己呢?看起来,确实很多人是这样做的。
爱让人盲目,以至于丧失理智,这话一点不错。有的人爱另一半太深,以至于一辈子放弃自己来迎合对方都不会觉得是苦事,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在我看来简直神一样存在的人。而有的人则是不够睿智,或者不够自信才会采取这样的迎合方式,最终的结果只能看两人的造化了,并不是说这样的相处方式就过不下去。曾经有人崇尚灵魂伴侣,以为这样的神仙般的眷侣才是爱情的终极模式。岂知生活脱不开柴米油盐,杨过小龙女如果穿越到今天,十有八九也会过不下去。
当询问许多携手一生的伴侣他们的相处秘籍时,他们多半会说,互相忍让、互相理解,才能让婚姻来得更长久。忍让与迎合看似一个是守一个是攻,但是自细思量一下,其实效果是一样的。最终的目的是大家能心平气和的把日子继续过下去。我相信,不论是忍让还是迎合,在做出这个动作的那一刻,谁的心里也不会太舒服,只是大度的人少不舒服一会儿罢了。而打不开心结的人终究会郁郁寡欢,觉得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
当然也会有极端的情况。我身边有着这样一对夫妻,先生脾气很冲、很大男子、很霸道,妻子很温柔、很胆小。于是她会经常迎合他,小心的避免冲突。因为在冲突中不论谁有理,他永远是那个强势的、吼叫声音分贝最高的。她感到很受伤很害怕,于是就越来越没有自我。我们该如何鼓励她这样的“弱者”大胆表达自己的需求、活出自己本来的样子呢?她的改变会不会引发更大的家庭冲突呢?我不得而知。我们是社会动物,有时候,我们有着良好的愿望,但是在我们的社会性网络里,是否都能行得通?
也有人说改变必然会经历痛苦、甚至巨大的痛苦。那么如我这位朋友,也许她从现在开始学着不再迎合,去表达自己,会更加“激怒”他,但是如果他还有足够的理性,也许有那么一天,他会理解她,但这需要时间,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或者,真的只是也许,不会有成功的一天。听起来好忧伤!
我们总被批判“迎合”。为什么要迎合?为了保护自己。如果我们能生活在一个平和的平等的环境里,谁还需要去迎合他人?这么看来,这笔帐要算在那些需要“被迎合”的人身上了。
我们为了迎合朋友,明明不是一个圈子,逼着自己强行融进去,结果浑身不适。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这么做别人说你高冷!亲戚朋友说你不够social(不与人打交道,典型的批评内向人的语句,因为社会的评判标准是要多参与社交,甚至社交越多越好)。当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自我认可度不够时,他必然在意别人的评价,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所以,解决方法不是停止迎合,而是增加自己的自我认可。不断告诉自己,我足够好(不用和别人比)。我不要花时间融进不喜欢的朋友圈,谁说朋友越多越好,大部分不过是酒肉朋友(即无效社交),一两知心好友足矣。
说了这么多客观情况,“爱自己”依然是我们大部分人要学习的功课。由“爱自己”及爱身边的人,到大爱。如果最终我们每个人都能心怀爱意,那么生活中这么多的冲突将不复存在。不需要再去迎合谁,也没有谁需要被别人迎合。
愿这个世界充满爱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