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读《局外人》,你很容易把它读成一个枯燥的小说,而且通篇读完,你也未必了解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局。也许你也觉得这个平凡职工默尔索死有余辜,杀人偿命,而且他就是一个冷酷无情,毫无孝心的人,这样的人该死。如果你是这样认为,那你也不过是这个局里的人。
简单概括一下这个故事,平凡职工默尔索在母亲的葬礼上并没有流露出任何伤感,第二天依旧和女朋友约会打炮,在外人眼里他是冷酷无情的人,本来这一切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然而一个意外的正当防卫,使他卷入了一个命案,他糊里糊涂的杀了人,本来罪不致死,但却因为他之前种种在世人眼里的冷酷,被判处了极刑。
听罢,这依然是一个极不起眼的故事,即使默尔索被判了死刑,他也没什么冤屈的,毕竟他确实杀了人。但为什么这个枯燥的故事,这个篇幅短小精悍的故事,却成为了阿尔贝.加缪的经典之作,并且为他的荒谬哲学奠定了基础?
先来看看小说经典的开头: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令堂去世。明日葬礼。特致慰唁。”它说得不清楚。也许是昨天死的。
如果仔细的读小说,会发现描述的都是默尔索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农村青年阿丁,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努力农耕,给儿子凑出了到城市读大学的钱,阿丁大学毕业就在大城市里工作了。乡里邻居都知道阿丁一年回不了几次家,老母亲就一直独来独往。后来有一天,阿丁接到了母亲过逝的电话。
他回到农村给母亲安排葬礼,他全程都是懵的,因为潜意识里他不太相信母亲已经离开了。在葬礼上,他看见隔壁邻居,母亲的好友都痛哭流涕,让他觉得厌烦。直到母亲盖棺下土,阿丁都没什么表情。这和书里默尔索在母亲葬礼那天的表现相似。
所以,阿丁和默尔索都被外人看成是冷默与不孝,因为他们并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表现出该有的悲痛。难道悲伤的表现只有痛哭流涕吗?阿丁在母亲头七的时候直接吐了一口血,他始终没有流泪。有一种悲伤,它是慢慢渗入血液的,它是慢慢唤醒记忆的,但它是一种在余生里挥之不去的情绪,这绝不同于那种爆发式的痛哭流涕。没有人了解阿丁努力工作为了接母亲到城里的内心,也没有人了解阿丁痛苦而无法宣泄的内心,他被村里人唾弃。
默尔索十分喜欢女友玛丽,但当玛丽这样问他关于是否愿意和他结婚时,他是这样想的:
晚上,玛丽来找我,问我是否愿意跟她结婚。我说结不结婚都行,如果她要,我们就结。她又问我是否爱她,我像上次那样回答了她,说这个问题毫无意义,但可以肯定我并不爱她。“那你为什么要娶我?”她反问。我给她解释说这无关紧要,如果她希望结婚,那我们就结;
细细读来,会发现小说描述的要完全是默尔索内心最真实,最初的想法,其实也是人的潜意识的想法。读到这里,很多人也许又要说默尔索是个渣男,对婚姻的态度如此无所谓。事实上,不仅是对婚姻,默尔索对任何社会性的问题都表现的很无所谓。但他肯定的是,自己对玛丽确实有爱欲。
当她笑的时候,我对她又动了欲念。过了一会儿,她问我爱不爱她。我对她说,这种话毫无意义,但我似乎觉得并不爱。
婚姻是世人所定的社会关系,被世人认为是爱情的终点站。然而,默尔索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尊崇那些世人所定的标准,他不想带着面具去面对任何人,然而这样的他,却被世人判了死刑。
《局外人》的下半部描写默尔索入狱以后他的内心活动,是我认为值得发人深思的。
当一个人进了监狱,面对四面墙,连新鲜空气都无法呼吸的时候,他开始面对自己,才开始真的思考人生。默尔索在监狱里是这样想的:
于是我悟出了,一个人即使只生活过一天,他也可以在监狱里待上一百年而不至于难以度日,他有足够的东西可供回忆,绝不会感到烦闷无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愉快。
默尔索无意识的杀人,最终被判处了斩首示众,被告成蓄意杀人,而且是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而他本人在法庭上完全没有辩解权,就这样被判了死刑,成了法国人民的公害。而他本人一直是个随和温和无公害的普通人而已。而法兰西人民眼中的他是这样的:
还是这个人,他母亲死后的第二天,就去干最放荡无耻的勾当,为了了结一桩伤风败俗、卑鄙龌龊的纠纷,就随随便便去杀人。
他在监狱里拒绝神甫一次又一次前来,企图劝他相信基督,甚至在他已经被判死刑,还依然顽固的劝他,默尔索在整个小说从开头到被判死刑,都没有流露出太多的情绪,而在这个神甫一再逼他信奉基督的时候,他爆发了,也是最后一次他悟出了人生。
而我,我好像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但我对自己很有把握,对我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得多,对我的生命,对我即将来到的死亡,都有把握。
他自始至终尊重自己的真实感觉,不被任何人牵着鼻子走,他即便要死了,也对自己有把握,从来没有违心过。而这个荒诞社会就仿佛是个局,一直困住那些从来不扪心自问的人,而默尔索这个局外人,最终还是逃不了被这个局里的人判处死刑。
他说:
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