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末,和同事一起吃饭。席间闲聊,谈及孩子的教育。
A同事说;“我从来不管孩子的学习,他爱看就看,不看拉倒。期末还考了600多分。”
“我儿子放学回来作业就做完了,他看电视刷手机,我都随他。这样作文还总是被评为范文。”B同事默契的搭茬。
其他人没接话,心照不宣的对视一眼。其实大伙都明白,他们俩家的孩子背地里使着劲在较量呢。
02
何止是教育孩子这一件事呢。
生活中常会遇到许多背地里使劲的例子。
“恭喜你啊!连升两级!平时工作上没少下功夫吧?”
“哪里啊,我就是运气好。”
“哇,你这幅画画的真好!一点也不像初学者。”
“也许是天赋吧。”
......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很熟悉?
不爱在公开场合承认自己的努力,和我们自小接受的教育有一定关系。
“枪打出头鸟”“中庸之道”“谨言慎行”这些道理作为指南针指导我们处事的态度。
然而,背地里使劲仅仅是因为习得性的谦虚谨慎吗?
03
6岁的小侄子来家里玩,给大家展示他的珠心算能力。4位数的计算速度快赶上计算器了。
出于好奇,问他是不是请了老师指导练习。小侄子人小鬼大的说,“我妈妈讲不要说是跟老师学的,要说自己很有数学天赋,这样才显得我好聪明和别人不一样!”
这样看来,暗自使劲等于我天生聪明的优越感。
曾经看过一期网综《送100个女孩回家》,主持人采访杨超越是否觉得老天爷赏饭吃?
她的回答蛮真诚,“即使是赏饭吃,也要努力付出才能牢牢捧住老天爷赏的这碗饭。”
看,“躺赢”鼻祖成名后也是要努力的,世界上哪有轻松get一切的锦鲤体质嘛。
在《奇葩说》让马东一夜爆红前,他曾做过一档谈话类节目《有话好说》,从选题剪辑到主持一肩扛。与对手抢采访时间,跟领导争取谈话尺度。即使做出了当年很火爆的几期节目,最终还是难逃停播的噩运。节目组被解散时,他30岁了。
尽力了吗?为了做好选题,下农村进福利院,甚至在码头蹲点做采访。
失败了吗?马季之子,而立之年,职场归零。
原来,我们乐于营造“躺赢”这种假象,是因为太害怕失败,害怕竭尽全力却一无所获而被人嘲笑。
04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一个人的自律能力是固定和有限的。一件事如若需要过多的努力和自律,那你基本是做不好的。
所以换个角度,我们努力读书、拼命工作,不是为了输赢,而是内在安定的享受这个过程;放下得失心,主动承担可能出现的所有的结果。
现在,我终于想明白当年同桌为什么总是说回家从不复习却常年顶着黑眼圈了。总之,背地里使劲是个技术活,用力过猛易迷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