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
两种不同时间感觉的人
在时间线催眠中,时间感觉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就像其他催眠的感受性测试一样,通过简单的测试,了解自己的时间感觉类型,能够更好的进行时间线催眠。
一种人生活在时间线以内,一种人生活在时间线以外。
生活在时间线以内的人,特点是做事情比较专注,会做一件事情而会忘记时间的流逝。往往做着做着一抬头,呀!已经这么晚了。经常不能准确的估计时间,也无法准确地预估出当前的时间。
生活在时间线以外的人,具有较强的时间概念,能够精确地估计时间。这些人特点是能够较好地进行统筹规划,往往会几件事情参杂在一起并行处理,甚至做着这件事情,心里想着那件事情后面怎么解决。时不时会抬手看表,打开手机看看时间,即便没有参照物,也能较准确地估计时间的长度。
两种时间概念并没有很明确的好坏之分,通过了解自己的时间感觉类型,可以更好地取长补短,在两种特质之间找到平衡。
过于专注的人可以及时抽离,过于焦虑的人可以寻找到内心的平静。
类型假说?
不管是人格特质中的大五(OCEAN)或者大七理论,或者现在比较流行的色彩心理学,九型人格等等。好像各种理论,都会倾向于把人分为几种有限的类型,然后以这些类型的特质去套个体,去预测个体。
通过测试把人归类,把模型简化,再用这个简化过的模型去推测,其实我觉得这样并不靠谱。一方面人的行为同时受性格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即使对于人按照不同的测试进行了分类,他们的性格类型与他们最终的成就行为等等,并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的正相关。
当然对于某些理论的推广来说,简单,所有人都可以掌握的分类是非常必要的。最简单的分类,就是星座。巴纳姆效应可以很好地阐述这一点。
相比来说,我觉得时间观念的内外之分,其实是很模糊的。好的地方可以提醒你,同时兼具两种特质,一种是活在时间以外,自己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可以抽离,有大局观,另一方面要求你有一种沉浸的能力,能够专注的一种能力,心流,flow。都不可偏废。
案例:焦虑的妈妈
一个实际的例子是上课过程中有一位妈妈学员,自我描述,经常最近经常觉得心慌,总觉得有什么事情会坏事,坐立不安,没有办法安心的进行练习及放松。
通过催眠,老师与她的潜意识进行沟通,进行回溯,以前有没有也有这段类似的这种感觉?什么时候,在什么状态下这样的感觉会加重?
通过回溯,这个妈妈想起来说,12年前,也有过类似的情形。因为工作的关系,她必须要到外地去,于是把女儿托付到姥姥家。但自己始终放心不下。至今都心里觉得愧疚,那个时候没有很好的照顾女儿。
现在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女儿正面临着中考,也出现了一些学习上的问题,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下降,成绩下降等等。于是她潜意识就一直在自责,觉得自己对于女儿的是有亏欠的。同时她内心的焦虑,和内疚的心理纠结在一起,造成了他现在这种心慌的情绪无法自我摆脱。
通过催眠及放松练习中,老师承认,妈妈的这种担心是有正面意义的。作为妈妈,担心女儿的学习和将来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恰恰说明她是一个很负责的妈妈。
但是也要请她自己内心的那一份焦虑,先安放一下。对自己说,我收到了你(潜意识)的这一份提醒,我看到了你(潜意识)的焦虑和不安。我现在坐在这个课堂里,进行学习,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和女儿的关系,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亲子关系。
我能够专心的学习,可以更好地处理以前没有处理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更好地照顾女儿。
通过这个催眠及放松练习以后,妈妈在后面的学习当中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能够集中精神专注地进行学习。
这也是时间线催眠的一个作用,可以回溯到过去,找到当前问题在过去所种的因。找到问题的根源,从根上处理和解决遗留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