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我读故事,偶尔也读中长篇小说,虽然我不会写故事,但我总觉得一个故事不会凭空产生,它至少有一半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另一半则是作者潜意识的自由发挥。
也许是因为选择性注意,在微信公众号看到有人推荐一本故事书《你好呀,孤独的年轻人》,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故事的素材有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有的是通过采访得到的,有的是粉丝或读者给作者讲述的,所以它更贴近真实生活。
这本书讲述了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的故事,城市很大,他们很小很孤独。在内心深处他们有一颗敏感而自卑的心,他们有过贫穷、无奈、焦虑、失落,经历过生活的无力感,他们想努力挣脱,想突破自己。他们也有成功和喜悦,但更多的是生活的艰辛。
这些故事读起来会感到一种忧伤的情绪,心理学上讲,假如忧伤被看见,本身就是一种治愈。于作者而言,当一件事被叙述出来时,它就没有那么严重了,痛苦会随着被看见、被理解而逐渐平息。于读者而言,没有任何东西比看到或读到另一个人竟然跟自己有相同的经历或体验的时候,更能产生共情和被治愈的感受了。
一个叫赵莹的姑娘花钱大手大脚,看似风光快乐,可她其实带着面具,才能让自己看起来精致、体面、积极。他根本买不起那么多贵衣服,除了化妆品,她有不少衣服包包是和别人共享的,她加入了一个共享群,大家的衣服包包可以互相交换穿。这样就可以花很少的钱,享受高价的生活体验。明明很穷,还把最好的一面给大家看,不得不在暗地里过得狼狈不堪。她自诩是一个生活精致的人,可事实上她和别人没有什么区别。
一个叫薛晨的姑娘升职加薪后,想过的体面些,于是搬离了合租房,换了苹果手机和电脑,买了很多衣服和化妆品。她要去见一个重要的客户,领导吩咐她体面些,她把自己精心打扮了一番,一身行头至少上万块。她本想打车去,看到路程和价格后又放弃了,于是她奔向地铁。穿上这身行头,化上这么精致的妆容,在北京高峰时段的地铁里,在拥挤的人群里,感觉自己快要被挤变形了,她顾不上优雅,她担心自己精致的妆容因出汗而毁于一旦,她担心自己白色的衣服被挤脏,可是她无法怨别人,谁让自己想精致又来挤地铁呢。
一个叫张平的UI设计师和插画师,在工作之外还有一定的收入来源,不怕失业。可是他性格内向,不爱出门,特别的安静,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自己出租屋里很少出门。租客很好奇他一年年的不交女朋友,也不勾三搭四的,受得了吗,当然是指那方面。说不孤独是假的,说不想姑娘也是假的。有时候他会特别迷茫和焦虑,异常的孤单。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就越强烈。很多个夜晚,他一个人躺在小小的出租屋里,孤独袭来,就像掉进黑暗里一样,绝望。早晨醒来的时候,眼中总是带着泪水。他说,真怕有一天死掉,都没人知道。真怕到老了,都没亲近过女生。
27岁的大刘,想突破自己,找到一家活动策划公司,职位是文案和策划。最后老板还是觉得他龄不小了,不愿意把他当做新人培养,因为无法创造价值,他被辞退了。在那之后,大刘又找了份不痛不痒的工作,做了两年,终于30岁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职场,自己一次次地被超越,部门领导都变成了了90后,他依然在原来的位置上,每天都焦虑,看不到明天。他想换份工作,尝试新媒体,于是翻看招聘信息,很对公司对普通岗位有年龄要求,而那些更高层级的经理、主管等职位,所需要的能力,完全是他无法企及的,创业更是做不到。他想起了21岁时的同事老李,老李当时28岁,渴望爱情,对公司几个小姑娘很热心,可没姑娘看上他,他太老,又穷。后来老李离开北京,找了个不满意的女人,过着庸俗的生活。那时,大刘想,千万不要活成老李。没想到多年以后,他活成了老李的样子。
一个叫阿君的姑娘,因为自己的丑颜和160斤的体重而嫌弃自己,敏感自卑,怨天怨地。她被骗到传销窝点,被人各种洗脑、打骂、威胁,就是不想加入。后来有人提出要非礼她,老大看她这么丑就放弃了这个邪念,然后把她放了出去。这是多么讽刺,又是多么幸运。在大学里,他喜欢班长,却不敢表白。她在电台当主播,有一个微博网红作家被她的声音吸引,很想认识她,约她在学校后山见面。她等来的是对方的失望和自己的失落,她没有恋爱,却像失恋一样难受。后来她学会坦然接受自己,美丑不能选择,无论别人怎么嫌弃自己,自己都不能嫌弃自己,因为生活太精彩了。她还对一个帅哥表白了,尽管帅哥没接受。
在这些故事中,他们直面不堪的自己,直面孤独,直面困惑。他们努力生活,无非是想过得更好。这种努力让人看到希望,有希望就可能拥有一切。或者说,即使他们什么都没有,只要有希望,他们就不是穷人。
曾经有人问霍金,人世间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霍金说,是遥远的相似性。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都不是独孤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