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告诉我,生活不只是臭狗屎》中,亚隆教授告诉我们生前与死后并无差别,那都是一种“nonbeing”的不存在状态,无需恐惧,坦然直面,这是对死亡的澄清——死去之后,万事皆休,尽是虚无。
可当活着的人产生一种虚无感的时候,又会是什么结果?——我想,他离死就不远了,不单纯意义上的行尸走肉,更是一种肉身的直接毁灭。活着不复意义,不如放弃,而人一旦放弃,基本宣告死亡。
在二战时期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这种模式的表现就是,有人早晨五点钟拒绝起床干活,而是赖在牢房里,待在满是屎尿的草垫子上。无论你是警告还是威胁,统统都不管用。然后他们一般会拿出一支藏好的烟,开始抽。那一刻,你会明白:他会在48小时内死去。
“活着”还能有什么意义?天空没有尽头,只有焚尸炉的黑烟飘向远方。在不确定的死亡笼罩的恐惧中,精神脆弱的人早已崩溃。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而活。
这就是《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毕生奉献的事业——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意义。
这看起来像是一段励志的鸡汤文字,但其底色却是以集中营恐怖的“生活”经历为衬托。
弗兰克尔,生于1905年,逝于1997年,当维也纳被占领时,美国领事馆给他发出了签证邀请,但考虑到他那年迈的父母和众多患者,他没有选择逃离,即使离开意味着他能完成意义疗法的专著。随后,弗兰克尔及其全家被逮捕,被抓进了——奥斯维辛——一个集所有恐怖:毒气室、焚尸炉、大屠杀的名字。
在那里,很多人死去,因糟糕的运气——刚下火车时,人群被分为两列,弗兰克尔被分到了一列,傍晚时分,他就问旁边的人,另外一列人去哪了?一个难友就指指焚尸炉的烟囱。
很多人也看不到活下去的意义,当传言1944年圣诞节后就会解放时,人们抖擞精神,可是圣诞节后大门依然紧闭,低落的情绪蔓延,当传言说推迟到元旦时,人们再次翘首以盼,可元旦过后,新年来临大门依然没有推开。随后不久,大批的人们死去。
在那里,生存概率小于二十八分之一。
你无法再用一个“外面还有你的妻子和孩子在等你”去鼓励他们,一次次希望破灭之后,一次次目睹随时如猪猡被宰的命运后,他妈的承受这些苦难有什么意义?如果这些死亡与苦难没有意义,那么压根儿也就不该忍受,基于这种偶然之上的生命——不论你是否逃跑——也压根儿不值得活下去。
弗兰克尔之所以能活下去,除了对完成意义疗法专著有着强烈的愿望,和对妻子的爱让他夜夜回想,还能继续忍受那些非人待遇更是因为他看到了意义——承受苦难本身就具有其意义:他相信,不论发生什么,他仍有自由去选择如何应对苦难。
他把这不仅看做一个选择,而且是“担当自己生活重负”的责任。他认为即使在看似毫无希望的境地,即使面对无可改变的厄运,人们也能找到生命之意义。在痛苦时,关注的重点不是如何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痛苦的意义,这样人们即使准备着去受苦,他的痛苦也因此而有了意义。
曾有一名年迈而又患有严重抑郁症的老人来到诊所,老人妻子去世了,他爱她胜过世上的一切。“如果你先她而去,而你太太在你死后还活着,那会怎么样?”,老人回答道,“啊,那她可就受苦了,她怎么能受得了啊!”,弗兰克尔答道“你看,她免除了这样的痛苦,你代她尝受了这样的痛苦——代价就是你要活着忍受这些痛苦。这是你爱她的方式,也是你痛苦的意义。”一定程度上,当你找到了牺牲的意义,痛苦也就不再是痛苦了。
这种看待苦难的方式让弗兰克尔顽强而又积极地活着。苦难的确没有意义,你如何做出回应才有意义。正如其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图片发自Azquotes“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
---Viktor E. Frankl
这是弗兰克尔面对苦难时所思考的意义,因其苦难的存在,你人性的自由、生而为人品格的高贵才值得彰显,在困境中的抉择,选择背负十字架的方式才让我们显得有异于禽兽,此时依然勇敢、有尊严,才没让我们贬损到动物层次的存在。
对于苦难的这种态度是基于弗兰克尔更深的一个认识:生而为人,你就要担负起责任。这也是他后来创立的意义疗法的核心。
而人要担负起责任,要实现生命的潜在意义,最好的方式是去向外界寻找,找到一个高于自我存在的“某种东西”。人要成为超越本身的存在,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它总是指向某种事物或某人。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所谓自我实现,绝不是指某种可以实现的目标,因为人越是追求这个目标,越是容易失去它。换句话说,自我实现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产品。
按照意义疗法,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实现生命的意义:
(1)通过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就像中世纪旷工的信条:我等采石之人,当心怀大教堂之愿景。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比如从爱中找到意义,比如一起经历艰难的事;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找到一个高于自身的存在去热爱,去投入,生命也因此而展开。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未竟的事业的责任,也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一个人知道自己存在是“为了什么”,也就知道“如何”继续活下去。
而对于那些深陷绝望的人,没有人说不可以自杀,只是有比自杀更能升华人性、更高贵的方式,那就是有尊严地忍受加诸己身的各种不幸,把它视为对生活的一种回应。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
生命最终意味着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如果你发现经受磨难是命中注定的,那你就应当把经受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你必须承认,即使在经受磨难时,你也是独特的、孤独的一个人。没有人能够解除你的磨难,替代你的痛苦。你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
弗兰克尔不仅自己积极面对狱中生活,也尽可能鼓励他人对未来充满期待,找到意义。他在一群满是绝望的狱友中们布道,他讲道有一个狱友刚到集中营时,就试图跟天堂达成一个协议:以他所受的困难拯救所爱的人免于痛苦,对他来说,他的牺牲是有意义的。没有谁会白白死去,没有哪个苦难和死亡没有意义。正如一位诗人所说:“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
在任何境遇中,你都能做出一个令人尊重的选择。
写在最后:
1945年,弗兰克尔从集中营获救后,发现自己极为孤独。他回到维也纳的第一天就得知怀孕的妻子,因疾病和饥饿,惨死于集中营,其父母和弟弟也是一样,他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和无比的忧郁,决定留在维也纳,重操精神病学家的旧业。
他觉得离不开维也纳,尤其是离不开那些战后需要他帮助的精神病患者,他也坚信和解而非复仇,有一次他曾说:“我忘不了别人给过我的恩惠,也不抱怨别人对我做过的坏事”。
他知道维也纳的同事和邻居可能知晓甚至参与了对他的迫害,但他不强求他们为什么没有加入抵抗运动或以死相抗争,相反他深信,即使是邪恶的纳粹罪犯,或看起来没救的疯子,也有某些潜在的通过作出负责任的决定而超越罪恶和疯癫的可能性。
在弗兰克尔逝世后,有人这样评价他:“英雄稀有,他们静静地出现发光,在世界上留下印记。当他们逝去,做为整体的人性,已变得再也不一样了。”
参考《活出生命的意义》维克多.弗兰克尔,1945年获救后,弗兰克尔9天写就了此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