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听说过安慰剂效应。
在双盲试验中,把病人分成三组,药物组吃止痛药,安慰剂组吃和药片一模一样的“糖丸”,对照组什么都不吃。最后往往会发现药物组和安慰剂组的疼痛缓解效果类似,而且明显优于对照组。
这种以“欺骗”手段获得好结果的事并非偶然,我们的“大脑”很聪明,也很容易被骗。
我们每天就像一个机器人,被大脑操控、摆布,是时候利用大脑的Bug,做点对我们有利的事了。
自欺,让你在避免掉进大脑陷阱的同时,再顺便挖一个坑让它往里跳,从此你就能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用大脑思考怎么欺骗大脑,想想就刺激。
那该怎样正确地喂自己吃下这颗“自欺”的安慰剂?
【第1招:骗自己其实很开心】
情绪影响健康、影响办事效率,更重要的是,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决策。
每个人都追求理性决策,但其实情绪才是决策中的主角,而所谓的“理性”只是情绪的工具。
每次周末朋友叫我去喝酒,脑子里都出现两个小人:
一个小人告诉我:“去啊,久宅有害,快去社交。”
另一个小人告诉我:“别去,喝酒伤身,滴酒别沾。”
两个小人一来一回地吵,句句都很有道理,无法反驳。
它们都在用各自的理性劝说我,最后去不去,其实是:看心情。
带着坏情绪做决策,会倾向于只关注有限的信息,即使你坚定地认为自己足够“理性”了,但其实是个幻觉。正因此谁都知道不能在生气的当下做任何决定。
人人都知道坏情绪不好,但很多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第一选择是:忍着,等心情好起来。
这也是个办法,毕竟“时间”本身就是一种安慰剂,但问题在于效率太低。
我们需要为改变情绪做点什么,这通常称为“情绪管理”。
一个粗暴有效、即刻上手的方法是:假笑。
情绪没有那么高端、复杂,你完全可以控制它。
我们常常因为某事感到不开心,然后大脑对身体发出不开心的信号,于是我们就真的不开心了起来:垂头丧气,食欲降低,步伐沉重……
其实这种“情绪-认知-行为”的套路完全可以反过来用。
先做一些开心时会做的事,让大脑觉得“你好像挺开心的”,于是你就真的开心了起来。
拿一面镜子,逼着自己假笑,觉得挺滑稽的,这样还能笑得出来。再想想,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人生不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最后自己也总能爬起来。哎呀,这里怎么长了个痘痘,当下还是祛痘比较重要……
除了假笑练习,你还应该去洗个热水澡,听喜欢的音乐,步伐一定要轻快,化最精致的妆,拉上闺蜜去吃最贵的甜品……做一切中了彩票后会做的事。
你的所有行动都在给大脑释放一个信号:我很开心,大脑也真的会配合你的演出,疯狂释放多巴胺,让你心情好起来。
这种心理暗示法听起来很阿Q,但当我们被乌云笼罩,无法自拔的时候,这或许是我们的唯一救赎。
开心的一天从假装开心开始。
这不是一句毒鸡汤,你完全可以通过自欺来改善情绪,奴隶从此翻身做主人,爽。
【第2招:骗自己好事会降临】
“自证预言”是个有趣又暗黑的心理学概念,意思是:你常说的那些话,可能会成为你的生命预言。
而且根据墨菲定律,你越担心某件事,它就越可能发生。
所以在很多时候,预言实现的情况往往不是“美梦成真”,而是“一语成谶”……
真.细思极恐。
你的口头禅是什么?
那些张口闭口“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的女人,最后真的都栽在渣男手里;
那些自认“不是读书材料”的同学,最后考试都考砸了;
当然也有高喊“努力就有收获”的正能量人士,他们大多都在埋头苦干。
后两种也分别称为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口头禅慢慢钻进你的潜意识,几乎成了你的人生信条,给自己烙下了一个标签。
人又是极其自恋的动物,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会把事情朝预言的方向推动。
标签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
人类天生热衷于归类,对自己、对别人都打下了无数标签,当然也从外界收到了很多标签。
常见的比如地域歧视,“上海人排外”、“河南人素质低”,事实不重要,人们只会抓住身边案例一遍又一遍强化这个认知,甚至上海人听多了这种论调,也会不自觉地更反感外地人;
比如性格,人是尤为特别超级复杂的动物,不是内向外向能一刀分两拨的,但是人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加之周围人的看法等,会处处遵循“性格标签”行事,于是内向的人变得更内向了;
比如星座,曾经我也是个星座迷,整天研究星座性格来了解喜欢的人。星座堪称当代第一大邪教,虽然我已退教,但不得不承认星座对人们的影响之大、之广,它或许起源于胡扯,给每个星座贴上一些普适的标签,但是由于爱看和爱传播的人太多了,很多人已经在潜意识里相信了自己的星座身份,并且付诸于实践。反过来,他们还会搜集各种例子来证明“巨蟹女顾家、巨蟹男渣、处女座作、射手座花心”等等说法,并大肆宣传。这种双向强化作用会不会让最初的假标签在若干年后成为一种事实,星座从此写进科学史,不敢想不敢想,星座牛x!
看到这里是不是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甩一甩,鸡皮疙瘩掉一地的同时,把所有标签也抖下来吧。
好好想想自己或者别人给你贴上过什么标签?
“你太内向了。”
“你酒量真好。”
“他一定会离开我。”
“这么难,肯定考不上。”
“别写了,你坚持不下来的。”
……
哦,不好意思,这些都是我的标签。
遇到这种情况,应当马上发起“反弹”,脑子里亮起“标签警告”的红灯,反思真的是这样吗,这是不是一个陷阱?必要时还可以启动逆反心理,你说我不行,我偏要做给你看。
比起事实,很多时候,“你相信什么”对你产生的影响更大。
压力对人有好处还是坏处?科学证明那些认为压力有害的人,更容易被压力压垮;
在健身房里,相信健身有效的人最后真的多减了几斤。
对于经常熬夜的我来说,特别在意熬夜是否伤身的话题,各处说法不一。我想在我坚定调回正常作息之前,应该相信规律作息、规律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就对身体没有太大害处,减少对熬夜的负罪感,而不是非要追问到底,落得惶惶不可终日,最后非把自己吓死不可。
多保留正面有益的标签,少听信负面局限的标签。
就算我们做不了成就自己的“锦鲤”,也千万别做咒死自己的“乌鸦”。
【第3招:骗自己其实很厉害】
有一个很出名的TED故事,一个女孩在演讲前非常怯场,老师见状对她说了一句话,女孩很好地克服了自卑和恐惧,顺利完成演讲。
老师说:“你只用假装自己很会演讲。”
通过假装,人就能更加自如地达成目标,听起来荒谬又离奇。
或许是因为在假装过程中,一个人能把“自我”和“角色”相剥离,如此更加客观地看待和控制角色的情绪、行为。
或许是因为人自打出生就善于模仿,先想象演讲家在台上的慷慨激昂、滔滔不绝,再进行模仿复制,就容易多了。
其实,我们每天时刻都在演戏。
每个人一生中拥有多重角色,作为伴侣、朋友、子女、父母、同事、下属等等,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刚开始不懂规矩,初恋时都照着电视剧或网络小说的套路来,婚后教育小孩,你的一言一语、举手投足,俨然成了自己童年时的父母。我读小学时被称作“小大人”,因为我总是以班干部身份和家长交流学生情况,语气都是跟老师学的,而且有模有样,“演戏”简直就是从娃娃抓起。
我们还特别擅长伪装,比如大部分人“在朋友圈装死、在微博上蹦迪”,跟朋友聚会能吃下一头牛,有男神在就非要减肥。
有些时候甚至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在“装”,比如我最近翻了翻自己前两年的微博,脑子里满是疑惑:“这人谁?怎么过得这么开心,想法蛮多稍显话痨,这都是怼的谁,我是不是被盗号了?”我在不知不觉中,在微博上塑造了一个“活跃、乐观”的博主角色,对于我一个自认为“丧、沉默、love&peace”的人,一时有点难以接受……
我们所有的角色都是“演”或“装”出来的,我们是那么擅长演戏,演久了、习惯了,慢慢就成了真实的你。
那么既然有戏精天赋,何不利用起来呢?
想成为谁,就去模仿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去模仿那一类人。
假装自己是个成功作家,把想法诉诸笔端,清晰地传达出去;
假装自己是连岳,每天都能有输出,雷打不动地坚持思考和写作,从1写到1000篇,拥有极端理性的思维以及一大批忠实读者……
哦,又一不小心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你的梦想是什么?(汪峰脸
先把目标具象化,选定一个人或一类人,假装自己就是他,相信自己能成为他,这样你的每一步行动会更有章可循,这招在初期尤为管用。
但要记住,你不是要成为谁,你是要收获实现梦想或者起码离梦想更近的自己。
三个大招教你避雷又挖坑,一步步把自己骗上人生巅峰。
最后真香警告:这是一碗配备勺子的鸡汤,慢慢喝,别呛着。

作为一个刚开始学原创写作的小白,文章如有何不妥,请 狠 狠 鞭 挞 我!
若有兴趣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做梦才是正经事」,美少女陪你一起成长~
9102年准备写≥100篇优质文章,求监督!
欢迎在写作或任何领域上和我一起交流、学习、进步。
有任何意见、建议拜托留言哦,谢谢各位老铁嘻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