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已经开始了考研报名,转眼间,又是一年考研季。而就在这个当口,一篇名为《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的文章引起了各大媒体的疯狂转载,也触动了读者们的思考——“出身”到底重不重要?
这篇文章的作者丁鹏本科期间在一所三本大学学会计,凭借着对写作的热爱,在大学期间不断努力,最终成功“逆袭”,考到了北京大学的创意写作硕士。然而在我们大多数人钦佩与羡慕的同时,却因为自己的“出身”而备受嘲讽。
“出身”真的那么重要吗?事实是这样的,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下,你必须让自己在各个科目都足够优秀,才能考到一所好的大学。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有特别突出的能力,而综合成绩连一本线都不够,对不起,你没机会。而考研在这个时刻,就成了无数偏科和失利考生梦寐以求的“改命”的机会。丁鹏自己也说:“高考没报汉语言是因为我的成绩只能上三本,三本的学费比较贵,我要哄骗我爸继续供我读书,只能曲线救国。”
在这个“学历至上”的年代,在越来越多企业招聘时要求“硕士以上学历”“985、211学生优先”的趋势下,“考研热”一年胜过一年。仿佛一个985/211的最后一名,也要比普通大学的佼佼者优秀。在我看来,高考分数的差距的确会让不同学校的学生整体水平之间产生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应该也不难发现:名校里也不乏混了四年日子出来,没学问没技术没情商的,还在家啃老的巨婴;而普通大学毕业生也从来不缺勤奋努力、踏实肯干,除了专业课之外还掌握了其他技能的学生。
“出身”真的那么重要吗?这张图片,是我在我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看到的。图片中对话的这两位,是我的校友,而且是同专业的校友。我想说的是,我所在的大学,差不多80%~90%的生源来自省内。而在我调查的数据来看,在我省必须超出一本线40分左右才能选择一个一本专业,而就算是读一个二本专业,也要超出一本线10分左右。这样一所大学,确实是被人当成“末流大学”。无论是推免、考研、出国还是找工作,都会受到歧视。
类似我们学校这种情况的学校我相信不在少数,它们大多是与“热门职业”挂钩——比如财经、法律、师范、医学,这就在录取分数上呈现出“水涨船高”的趋势当然,学校的地理位置,以及在不同省份的招生名额等,也间接导致了类似情况的出现。所以,生源一年比一年优质,而毕业生却一年比一年受歧视。
说实话,这种“本科出身鄙视链”的产生倒也不难理解。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能考上名校的人必然是占据了少数,大多数人对于他们内心都是羡慕和佩服的。而相比之下,考研考上了名校就没那么厉害了。近年来考研录取率的升高,更是大大降低了“名校研究生”的含金量。我很钦佩丁鹏的“逆袭”,也十分心疼所有付出了足够的努力考上名校研究生,却要被“歧视”的普通大学学生。要知道,在“被歧视”的这些学生中,也许有很大一部分在高考时并不比一些211学生分数低。
所以,普通大学出身真的没有出路吗?连考研也不能“洗白”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像我在前面说的,“双非”的佼佼者很多,名校里混日子的学生也不少。本科出身鄙视链是存在的,然而它并不是普通大学学生自甘堕落的理由。如果你明明知道自己的“出身”受歧视,那为什么还不抓紧在本科期间学英语、考资格证书、练习笔试面试、积极找实习呢?并不是没有人向你递橄榄枝,而是你自己够不到。
丁鹏本科三本,考上了北大研究生,还多次拿到了奖学金。他有底气去质问世界“为什么要用出身抹杀我的努力”。可是多数人呢?有多少人考研只是为了混学历,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工作,或者是怕找不到工作就拖延三年?在当下的大学校园,也许真正知道“梦想”这个词的含义的人越来越少了。成绩科科飘过,上课下课玩手机,毕业之前还不知道论文到底怎么写,这样的大学生还有什么资格抱怨“你们好学校有什么了不起”吗?
在这个社会里,除了学历,还有很多让你“受歧视”的理由。但是我想说我们每个人应该都会发现,虽然说“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你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日子真的会一点点变好。名校并不一定能让你衣食无忧,普通大学出身也不会让你沿街乞讨。最最重要的,是你有自己的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
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