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之声记者陈华文)1月13日出版的《中国矿业报》,在“教育人才”版面的头条位置刊发文章《讲好地大故事 书写奋进之笔——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对外宣传工作侧记》。随即,国土资源部官方网站进行了转载。过去的2017年,围绕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在“双一流”建设的引领下,学校充分联络社会媒体资源,围绕思想政治工作、本科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内容,在大报、大台、大网,刊发(播)对外宣传报道,努力讲好地大故事、唱响地大之声。
讲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地大故事
对外宣传,是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展示学校办学成就、树立学校形象,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事业发展中的头等大事,关乎社会主义办学的正确方向。学校宣传工作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首要位置,面向师生大力开展思想理论宣传。对外新闻宣传中,把思想建设、理论研究和办学实践进行有效融合。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学校通过组织召开宣讲会、研讨会、座谈会、党团组织生活会等各种方式,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7年12月8日,《光明日报》以整版篇幅刊登了校党委书记何光彩、校长王焰新共同署名文章《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文章从“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三个方面,对我校努力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进行了正面报道。
整版中,长篇新闻通讯《以学术卓越引领“双一流”建设》,对我校不忘初心,履行办学使命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同时, 分别刊发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东华、环境学院大学生田小义撰写的十九大报告学习心得体会。人民网、求是网、中国经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政协网、北方网、大河网等媒体纷纷进行了转载。
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我校加大对外宣传力度。2017年11月15日和12月1日,湖北省委宣讲团成员于绍良、栾永玉分别来校作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报告,人民网、《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媒体进行报道。而就在十九大闭幕不久,学校有关老师就在《中国国土资源报》,畅谈学习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新收获。与此同时,该报在10月20日,及时对我校师生收听收看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以图片新闻的方式予以宣传。
我校大力营造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舆论氛围,地大之声新闻网刊发题为《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干部:拥戴核心跟党走》的新闻后,湖北高校思政网2017年10月26日予以转载。
为了帮助广大师生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高等教育思想,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学校党委编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摘编》,分发到全校三万余名师生手中,并举办了发放仪式。该新闻消息在地大之声新闻网报道后,湖北高校思政网2017年11月2日予以转载。
学校不仅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对外宣传,有关专家学者,围绕意识形态工作、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报刊撰文。如丁振国等2017年2月14日在《光明日报》发表《高校如何应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邓宏兵等2017年11月22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尹晖2017年7月17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2017年年1—3月,丁振国、候志军、郭关玉等老师,围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展开理论研究,在《长江日报》发表《“严”字须贯穿全面从严治党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由思政课单兵作战》《虚心借鉴而不盲目迷信西方文化》《树立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责任意识》等文章。针对高校教师如何处理立德树人与科学研究等问题,李祖超接受《光明日报》采访,该报2017年2月17日以《要让教师有劲头有甜头》为题进行报道。
讲好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地大故事
我校全面落实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构建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在对外宣传中,通过报道典型集体、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等,在外媒讲述有特色的地大故事。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新亮点、新举措,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2017年3月24日《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显著位置,刊发陈墨、曹南燕撰写的长篇新闻通讯《用一流的团队培养一流的人才》,报道分为“人才高原上构建学科高峰”“在一流平台上创一流科研成果”“把课堂开到高山大海”三个部分,全方位展示我校聚集各种优势资源,开展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做法。
2017年12月1日—3日,第四届全国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我校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我校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湖北日报》对这项创新大赛进行图片报道;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以《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大赛吸引上万大学生参与》为题,进行视频新闻报道。人才培养中,我校抓住创新精神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的“牛鼻子”。长篇通讯《书写创新创业的“地大样本”》,2017年6月2日在《中国国土资源报》刊登。2017年8月,湖北省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落下帷幕,我校取得4金2银6铜的好成绩,人民网8月23日随即发布新闻,中华网、中国青年网、大众网等迅速转载。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辅相成,学科建设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体育部罗新建老师与同事们一起研发了跑步APP,采用趣味打卡模式引导学生跑步锻炼,跑步情况将计入期末考核成绩。学生记者车金凝、卢子豪等采写的新闻消息,2017年10月31日在中青在线发表后,《中国教育报》发表新闻评论《跑步打卡让育人更有准头》,《羊城晚报》《石家庄晚报》等多家媒体纷纷转载。
我校地学院一位酷爱捡石头的大学生王奉宇,他不仅在国际期刊发表专业论文,还获得湖北省挑战杯大赛特等奖,可谓实现了从业余到专业的“转身”。宣传部庞伟红老师了解到此事后,主动联系该生进行采访,数易其稿采写了一篇生动的新闻通讯。2017年9月28日《湖北日报》以《爱捡石头 竟填补一项世界空白》为题进行报道。同时《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等媒体争先恐后进行报道。第二天,《人民日报》官方微信以《大四学生爱捡石头 竟填补了一项世界空白》为题,对王奉宇的事迹进行了推送,点击量超过10万+,点赞数近万。
专业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专业教学实践中,我校分别在周口店、北戴河、秭归建有实践教学基地,围绕三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尤其是秭归基地建设,2017年4月25日《中国国土资源报》发表名为《御风而行势破竹》的长篇通讯。2017年7月12日,《湖北日报》以《大学生暑期支教山乡》为题,对大学生“九里阳光”社会实践团队,在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图文报道。
研究生尤丽都孜和库妮都孜姐妹,近年来在家乡开展教育扶贫,其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宣传部徐燕老师去年远赴新疆进行实地调研采访,撰写的人物通讯《一对维吾尔族博士生姐妹的教育扶贫路》,2017年3月20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后,人民网、中国文明网、人民政协网等网络媒体进行转载。
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尤其关注贫困大学生,提出“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近年加强新资助体系建设,实现了贫困学生受助100%全覆盖。2017年8月31日《中国国土资源报》,发表题为《春风化雨浇灌希望之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新资助体系建设纪实》的新闻通讯。
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我校还重视教职工师德师风宣传教育。对爱岗敬业的教师,加大外宣力度。曹淑云教授是构造地质学界的后起之秀,获得第十六届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她不仅科研做得有声有色,同时也是学生尊敬的老师,宣传部刘妍慧老师对她多次采访后撰写人物通讯《寻找构造之“美”》,2017年11月8日在《中国国土资源报》发表。环境学院教授王红梅近20个寒来暑往,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她先后获得“武汉市三八红旗手”“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2017年3月9日《中国国土资源报》以《愿为青年人领航》为题,对她的事迹进行报道。海洋学院年轻教师雷超,2017年3—4月搭载“决心号”科考船在南海进行科考。3月30日,新华社新闻通稿《在大海上挥洒青春》中,对以他为代表的科考人员进行了宣传。为使我校大学生认识海洋科考的重大意义,雷超通过网络直播了海洋科考生活,武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赵鹏大院士的妻子赵永芳老师,生前长期在我校从事学生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17年5月8日因病离世。为了鼓励学工干部潜心育人,赵鹏大院士出资50万设立“永芳基金”,用于奖励学校优秀学生工作干部,《武汉晚报》等媒体予以宣传。
讲好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地大故事
2017年,学校科学研究亮点频出。谢树成教授团队完成的“显生宙最大生物灭绝及其后生物复苏的过程与环境致因”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也是地层古生物学科团队,自2001年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第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我校对外宣传中,并未直奔主题发布获奖新闻,而是从公众对远古生命灭绝事件的好奇心入手。2017年1月10日《湖北日报》以《地大科研团队揭秘:火山活动是主因》为题进行报道。新华网、网易新闻、湖北省人民政府官网等,随之进行转载。此外,《衢州晚报》以《他解开地球生物大灭绝秘密》为题,对谢树成从事科研的人生经历进行报道。
讲好地大科研故事,其落脚点依然是地大人物。吴元保教授连续三年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党委宣传部采写的人物通讯《吴元保:潜心地球化学 挖掘科研富矿》,2017年5月10日在《楚天金报》发表。
科学研究的征程上,我校一批专家学者和博士生努力奉献才智。黄春菊教授与校外专家在国际名刊《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发表华南陆相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天文旋回和磁极性地层学的重要研究成果。研究生院和宣传部共同采写新闻《晚三叠世国际年代标准建立有了中国证据》,2017年9月在科学网、《中国国土资源报》等媒体发表,多家媒体进行转载。沈传波教授团队在“定量确定天然气藏的形成时间”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论文发表于国际名刊《地质学》,其相关新闻也在校外媒体报道。
对外宣传中,着力讲好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故事。如严春杰教授团队,为了解决稀土提取过程中资源流失导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几年开展科技攻关,获得国土资源部肯定。党委宣传部撰写的新闻《地大(武汉)破解稀土冶炼技术难题》,2017年8月份被人民网、《中国科学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湖北日报》等十多家媒体采用,多家网站随之转载。
多年来我校地质调查研究院,组织师生开展地质调查创新研究,做出了诸多贡献,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肯定。围绕学校地质调查研究工作,2017年4月25日《中国科学报》发表题为《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走向卓越》的新闻通讯,同日的《中国国土资源报》发表题为《做地质调查的源头活水》的长篇通讯。
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地学长江计划”的实施,是一个鲜明的例证。2017年11月26日,“地学长江计划”正式启动。对此,宣传部在校党委的部署下,大力开展外宣工作。当日下午,央视新闻频道以《“地学长江计划”助力长江大保护》为题,进行新闻播报,随后新华社发表电文《我国启动实施“地学长江计划”》,《北京日报》《新华日报》《福建日报》《安徽日报》等全国100多家大报、大网进行了转载,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人民日报》、教育部网站、人民网、央广网、中新网、《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等媒体纷纷进行报道。
2017年11月27日的《湖北日报》《长江日报》,12月7日的《中国国土资源报》,12月24日的《光明日报》,均用整版篇幅,对“地学长江计划”进行深度报道。这在学校多年外宣工作中,堪称奋进之笔。其中在《光明日报》的整版报道中,新闻通讯《“地学长江计划”:摸清长江家底》以“结合地学,用系统思维实现长江大保护”“地学智库,助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两个部分展开,对“地学长江计划”的背景、意义、实施路径等进行全方位立体报道。对校长王焰新进行专访,题为《以推进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
学校积极发挥科教优势,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以“汇地质大资源,创生态大武汉”为主题的第七批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中国地质大学专场签约于2017年11月18日举办,现场签约1668.7亿元。为了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我校积极谋划对外宣传工作。就在签约当天,新华网、荆楚网、长江网、长江云、九派新闻、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等等各路网络新媒体和电视媒体,率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报道。2017年11月19日的《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等媒体,在头版醒目位置,大篇幅进行报道,多家网媒进行转载。在本次签约仪式上,校长王焰新围绕“武汉•中国宝谷”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引起广泛共鸣。2017年12月16日《中国矿业报》教育人才版头条位置,发表了王焰新校长的讲话《“武汉•中国宝谷”规划与建设的构想》,充分展示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在服务国家和地方建设中,全国政协委员李长安教授常年围绕长江水资源环境保护献言献策,他还主动撰写新闻评论《人水争 人必殃》《古老母亲河期待新辉煌》等等,在2017年《人民政协报》、荆楚网等媒体发表,彰显我校专家学者的社会担当情怀。
讲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地大故事
我校在65年的发展历程中,围绕学科专业,孕育出了特色的大学文化。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办学的职能之一。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我校倡导“读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唱出来、演出来、建起来、传开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对外宣传中,彰显师生在“双一流”建设引领下奋进有为的精神风貌。
登山体育文化,凸显地大人勇攀高峰的精神。2016年12月14日、25日,我校登山科考队成功登顶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徒步抵达南极点。由此,我校圆满完成“7+2”登山科考计划,书写了中国高校体育文化的传奇。2017年1月7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播出了《中国登山队登顶南极最高峰》的视频新闻报道;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以《有一种传奇,叫地大登山队》为题进行播报。随后,多家社会媒体纷纷报道,“地大登山队”也一时成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代名词。2017年2月17日《文汇报》发表整版通讯《地大登山队:登顶南极洲最高峰》,在社会各界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为了讲好登山故事,中国教育电视台、湖北电视台对登山队员何鹏飞、曹志凯、陈晨等人进行人物专访。而大学生牛笛,获得第十三届全运会攀岩冠军,媒体则以《岩壁上的“芭蕾舞者”》,温情脉脉地道出了这位女生“巾帼不让须眉”的拼搏精神。
为了把特色体育文化唱得响、传得开,学校师生以登山队勇攀高峰的事迹为蓝本,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情景剧《极限海拔》,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和打磨,2017年5月4日在中央电视台“五月的鲜花”文艺汇演中精彩出演。为了弘扬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精神,2017年11月,我校65周年校庆之际举办“7+2”登山科考专题展。《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等十多家媒体进行同步报道,国家体育总局网站还专门予以转载。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原创话剧《大地之光》是我校另一文化品牌。近年来,该剧在全国上演30余场,每次演出都感动了无数人。2017年5月,《大地之光》在山城重庆巡演,我校以此为契机,紧锣密鼓地开展对外宣传。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科学网、《重庆日报》等媒体,第一时间进行报道,扩大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力。
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必然是崇尚阅读的大学。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营造书香阅读氛围。4月,学校启动“书香文化节”,围绕系列阅读活动,我校大力进行外宣传报道。2017年4月23日和24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青在线等媒体,纷纷刊发长篇通讯《地大:阅读的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对我校书香校园建设的典型做法全方位报道。2017年12月23日《中国矿业报》,发表《撒播阅读种子,书香溢满校园》,对学校书香校园建设进行全程“扫描”。
我校地学特色文化建设在业内有较大的影响力。2017年7月1日《光明日报》以《地学文化的摇篮》为题,对学校地学文化建设、人才招生与培养等进行展示。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核。为了将校园文化和校训精神的两者关系说清楚、讲明白,学校从理论与实践的维度,2017年9月在人民网、《中国国土资源》《中国矿业报》等媒体,推出长篇通讯《擦亮艰苦奋斗的精神名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文化建设侧记》。学校重视民族学生培养和民族文化建设,2017年5月10日,《中国民族报》对我校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展演活动进行了报道。
讲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地大故事
一流的大学,必然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型大学。我校响应“一带一路”战略,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为了讲好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地大故事,我校积极在媒体“发声”。
2017年3月31日,学校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聚合了学校相关学科优质科研力量,瞄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人才需求、技术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为巴基斯坦社会发展和我国政府提供国情咨询报告,为中国企业与巴方的合作、投资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中巴人才培养与储备提供高水平教学与培训。2017年4月1日,人民网以《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揭牌》为题,进行抢先报道。新华网、网易、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荆楚网、汉网等媒体也纷纷进行新闻宣传。
2017年4月24日,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率团到访我校,与我校举行“土库曼斯坦与中国:新丝绸之路上的合作”圆桌会议暨楚天—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该中心宗旨是:向中国公众介绍当代中立土库曼斯坦基本国情知识,推动中-土两国民间文化交流、增进中—土两国人民友谊。第二天,新华网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楚天—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揭牌》为题,进行报道,多家媒体进行转载报道。
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我校积极承办国际学生的多项活动。如2017年9 月22 日—23 日承办的“感知中国:走进屈原故里”社会实践活动,吸引了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约旦、也门、巴基斯坦、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等45 个国家的113 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参与。人民网、科学网、《中国矿业报》等媒体纷纷聚焦。再如2017年7月承办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西班牙、阿联酋等国的120 余名华裔青少年,参加了这次活动。7月21日《中国国土资源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
我校关注留学生在华的学习与生活,尤其是在我校的求学故事进行对外宣传。2017年中秋节前夕,以旅游管理专业的韩国留学生朴惠莲为切入点,用温情故事,讲述她对中国的感受、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对武汉和学校的印象。2017年10月9日《楚天都市报》以《从汉语“小白”成为“武汉通”》为题,进行了报道。
我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注重从海外吸纳高层次的青年人才来校工作。为此,2017年3月18日,举办首届“国际青年学者地大论坛”,来自60多个世界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80余名青年才俊齐聚一堂,畅谈学术、共谋发展。校长王焰新代表学校,诚挚欢迎世界各地胸怀远大梦想的青年才俊,加入到地大的建设事业中,共同谱写地大梦。人民网、新华网、科学网、《中国国土资源报》等一大批媒体,纷纷进行宣传,有力地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中国发展步入新征程,高等教育在内涵发展之路上乘胜前进。 2017年,我校拉开“双一流”建设的大幕,学校教育事业翻开新篇章。我校新闻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好校内、校外两种媒体资源,内聚地大力量、外塑地大形象。2017年的对外宣传工作,还有很多的闪光点,在有限的篇幅里无法逐一展开。2018年,学校对外宣传将充分发挥文字、图片、视频、网络新媒体各自的传播优势,创新对外宣传格局,继续书写奋进之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