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血来潮忽然想到,如果要把现在的填词人和过去的诗人相对照的话,李宗盛应该比较像白居易吧,黄霑可能像苏、辛多一点。林夕刚开始像柳永,后来也慢慢往苏轼去了。黄伟文是杜甫。
2、又见有人作痛心疾首状,指责别人没认真读过古诗和古文等于是白活了。
世上没有非读不可的东西。
一个作家从来没有读过古诗文,可能会心中觉得遗憾,但丝毫不影响他写出好的白话文。
一个老农从来没有读过古诗文,多半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更不会影响他好年成时庄稼丰收的喜悦。
一个企业家从来没有读过古诗文呢?倒是经常听他们说“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啊”类似的话。但这常常是在人前带着自嘲面具的自夸,言下之意是“你看我没文化不也赚了大钱”,所以他们大概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遗憾。
必须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认同的幸福感,究竟是多读几本书、多收三五斗,还是多挣三五亿,也不可能拥有世间所有的幸福。一辈子不读古诗文,也许在你看来少了一种美,但在别人未必。把古诗文拔高到人人非读不可的高度,也无非是满足有些人的文化优越感而已。
3、读流沙河老师的《闲吹庄子》,提到蝴蝶原名“胡蝶”,“胡”是黑的意思。但我四处检索,都未发现“胡”字这个义项。
“胡”字倒是有“禽兽下巴上垂下来的肉的意思”,所以“胡须”的“胡”,应该是位置所指。
蝴蝶有 5 种视锥细胞,除了人类能感受到的红蓝绿三种原色光,它还能看见两种我们无法分辨的颜色,想来真是奇妙,真想透过蝴蝶的眼睛,看看是怎样一个斑斓的世界。
4、读书时忽然想到,乘法口诀极有可能是产生于打仗时的行军阵列,或者礼仪编排。如“八八六十四”,“八八”就是指代队伍每行八人、每列八人的简便说法。
汉字单音节这个特点,又天然有利于把九九乘法谱成长短一致、便于记忆的口诀。
苏秦说齐王时就用到了“三七二十一”,淮南子一书里更是提到了大量乘法口诀。
5、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时,接待他冷淡的卫、曹、郑等国,都是与晋一样姓姬的,而厚待他的齐、宋、楚、秦等,则都是异姓国。
陈舜臣在《中国的历史》中据此认为:这说明了姬姓各国在春秋时已经失去了同族连带感。
我以为恰恰相反,卫、曹、郑等国的冷淡,或许正是以同为姬姓的晋国的安定为重,毕竟晋国目前是有姓姬的国君在的,不可能因为你重耳一个流亡在外的公子,就废了之前和晋国的邦交。
而齐宋楚秦,却和晋国无同姓血脉之亲,优待重耳无非是以他为赌注,尤其楚和秦国,一来顺水做人情,二来可以内乱削弱毗邻的晋国的实力,三来一旦成功扶持重耳上位,就可加重自己与晋国未来外交时的话语权。又何乐而不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