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进,终身学习。
用了两天半碎片时间读完了这本《我们仨》。其实,这本书的大名早就如雷贯耳,但我却到今天想起来读,主要因为这是一个分别的故事,我实在不忍心去经历这撕心裂肺的痛楚。但隐忧没有抵得过好奇,我压抑了很久,还是买来看看。
全书正文共分为三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第一部分的梦像是一个喻示,注定分离。第二部分“万里长梦”是真实的隐喻,便是如此分离,古驿道这种说法实在是很妙,尽管一开始我没明白。后来发现,贴切地写出了二人日日相约,日日相见,却又渐行渐远的一段经历。第三部分,讲述的是思念,读起来这一段很温暖,也许,杨先生已经把眼泪撒到了前面,这一部分留下的就都是回忆中的美好,以期与夫女相聚。
钱钟书与杨绛,就好像金庸笔下的郭靖与黄蓉,一个看上去“拙手笨脚”却神功盖世,一个机灵聪慧也武艺超群,他们的女儿更是天赋过人,过目不忘。钱钟书是厨子界的“料理王”,杨绛是维修界的“一把手”,钱瑗是上上下下的“大管家”。事业上,这一家子更是神一样的存在,每个人都在自己领域中作出了功勋卓著的贡献。
下面看看这一家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书和探险。钱钟书把假期的全部时间投入读书,借阅限两星期内归还,他们不到两星期就要跑一趟市图书馆。二人每天早饭后、晚饭前都要出门散散步。
*养育孩子。钱钟书夫妇看书,也给一两岁的圆圆一本大书,一根笔,让她写写画画。杨绛临睡前教圆圆唱童谣,用手指点着书背,圆圆由此认了不少字。
*相处。杨绛爱整洁,搭毛巾都要边对边,角对角,齐齐整整。而钱钟书和圆圆认为随便一搭更方便。不过他们都很妥协,他们把毛巾随手一搭,杨绛就重新搭搭整齐。一边不严格要求,一边也不公然反抗。
书摘*
1.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2.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锺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3.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幸福的生活”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4.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读书笔记|《我们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