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作《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百度百科
爹,孩儿觉得,自己已经老了。这一天,在摇晃着的渔舟上,我遇见了年轻时候的自己,他主动向我介绍他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才华横溢,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的一切比年轻的时候更令人着迷,那时候的你很年轻,与那时的你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
秋的萧索,在九月的每一天拨动着平滑的寒潭。乡村野路上有紫色的炊烟,迷离的色彩好似凝集的玉脂。断了臂斜着头的那株枯柏,眼里嗫嚅着对往昔的追忆:这儿是帝子的长洲,只是有了些许年头。船坞里的几户人家,不懂更迭了几轮姓名。薄暮日初,渔歌萦绕在亘古不变的衡庐,或许有一天鱼儿听腻了,这儿的鹤也听腻了,他们会走,可是,总有新的鱼会来,总有新的鹤将在此处回眸,连绵不绝地繁衍着楚地的哀愁。天空的云,偶尔有彩色的霞,悠悠地飘着;江里的舟,舟上的人,也悠悠地漂着。月上枝头,腾出一条狭长的玉带,破碎的影子在江心微微荡漾着,偶尔有几尾银鱼上钩,扑哧一下入了渔家的网。撒上一层薄薄的油,闷上陈醋,斟上一杯小酒,江上淡淡的影子在举杯致意。一股香,在梦幻的川泽里萦回,天地随着渔火晃荡,朦朦胧胧有几分醉意。
秋的金黄,弥漫在九月的一场盛筵。千里烟波,暮霭沉沉,彭泽的眸中有一抹最邪魅的瞳。九丈危阁,盛不下帝子爱憎;画栋珠帘,难掩饰时光蹉跎。每一次觥筹交错,都有眼神的迷离和黯然。璀璨与朱红,宾客们面色的赤潮,都督阎公嘴角微勾。几杯酒入肠,文人骚客的风雅变成出人意料的巴结逢迎。“我只是过路人,是渔上人家,是闲云野鹤,是手戴枷锁,压赴千里服刑的罪犯,是一纸未有墨迹的家信。我是行人,路过了,见着了今日的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我渴了,心里的洪水早已将我淹没。我进楼来,放下行囊,讨杯酒喝。”
酒兴正酣,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况,目光暗示自己的女婿,预备着一展风采。众人推却,心知肚明。我望一眼杯中青梅,浅浅清清凉凉甜甜的味道提醒着自己。
彭蠡之滨渔歌唱起,阵阵寒意涌上心头,远方天空的雁影剪下云的高洁。磨开的墨像女孩脸上微醺的红。这整栋楼,这些美酒烟花,在这一瞬间如露如电,悄然离我而逝。
我还是那个子安,在渔火残灯下饮酒,凝视这一江秋水,分分秒秒岁岁年年地流去。我所有仰仗的才情,在这江水中流去。世外熙熙攘攘的功名利禄,也在这江中沉浮,腐朽,最后变成鱼儿的饵料。我浅浅地安慰自己,关山阻绝不了萍水相逢的知己。槛外长江并不空空流去。
历史留下有趣的印记。
紫电青霜,太过锐利,本就不为人世所容。彗星划过短暂的迷人绚烂,然后顺着江水漂泊入海。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爹,今晚,好眠否?
爹,今晚南海的浪不大,风也不甚急。
爹,如果我们苦苦追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梦想到头来只是梦幻泡影,士人大夫的理想是否仍旧高洁?如果天真烂漫已经成为不懂世俗道理,仗义豪情已变得粗俗寡鄙,你我是否还应欢愉?可我懂得,物换星移,帝王将相是宇宙中一粒尘,唯有槛外长江,承载着某种东西,亘古不变地流去。
海的景色,是安宁。看不破的东西,渐渐云淡风清。
肌肤涌上丝丝寒意,痛的味道稍微带咸。我微微笑了,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秒,不再孤独。
海内,知己;天涯,比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