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篇文章的题目- - 《我们仨》时,我的心中是无限的感慨!从曾经的我们仨,父亲、母亲与我,到现在的我们仨,先生、女儿与我;多少往事历历在目。如今虽然还是一家三口的家庭,但生活已不是原来的生活,我们仨也不是原来的我们仨!
十多年前,看过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她在书中回忆了自己与丈夫钱锺书的相知相爱,女儿钱瑗与丈夫离世的不幸经历,以及一家三口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情感历程。那时候父母健在,自己忙于在外折腾挣钱,女儿基本都是由老人照看着;虽然看到杨先生在遭遇亲人离世后,深陷那种孤独的悲伤中,让人总是那么揪心,泪眼朦胧,但由于年轻的我对生老病死这样的事情,没有切身感受,所以也无法深刻地理解“家就是我们仨,我们仨就是家”的含义!
在不少家庭有着多子女的60年代,我属于稀少的独生女,因母亲生我时难产,妇产科医生忙乱中剪错血管,致使她大出血;后来还是火车急送杭州医院,才保住了她的命,据说晚二小时就没命了。身体大伤元气的母亲,在我5岁时曾经怀过二胎,但因为咳嗽致使孩子流产,从此我就成了独苗。那时候父亲是粮管所所长,常常奔走于乡间收粮食,母亲是小学教师;一个在小镇东边,一个在小镇西边,虽然从东到西走路只需10多分钟,但我们仨,也只有周末才能团聚!
父母身体健康时,我与先生都忙得不可开交;他的工作应酬多,我是做什么都会事必躬亲,所以买菜做饭,照顾孩子什么的担子,全落在了二个老人身上。对于人生的选择,父母的观点是不一样的,父亲觉得年轻人应该去闯荡,好好赚钱让自己拥有更好的生活,母亲则觉得我不应该放弃安逸的工作,天天把自己弄得灰头土脸的。因为不甘愿在机械的工作中碌碌无为,我还是出来拼搏了。多年后回想走过的路,特别感谢这一段经商经历,它让我从此可以百折不挠着!
从我们仨到我们伍,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温馨满满大家庭,至今想起来,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每次回家,总有可口的饭菜,备好的水果,身体不适总有母亲递过来的药,无论多晚回来,家里总有一盏灯亮着,遇到困惑事情找父亲倾诉,资金周转不灵则向母亲求助;还有由着我任性,坏脾气的先生,漂亮可爱女儿清脆悦耳的“妈妈、妈妈”声音。感谢上苍,让我的人生光阴里,能拥有如此清朗明媚,温暖无比的岁月,它使我历经世事,一直阳光灿烂着……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从2009年夏季7月末,至2013年5月末,在10多年的时间里,我经历了父母前后离去的人间悲欢离合;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仨的人走了!曾经,在分分秒秒的时光里,我总是意难平,独自悲戚,痛苦地看着心中忧伤弥漫。一天天的,渐渐明白了世事无常,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就慢慢摆脱着灰色的情愫。生活让我懂得,能够拯救你的从来都不是别人,而是自己;释怀了,坦然了,从容了,就可以淡然看世事,好好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读着扬先生的文字,感同身受着。往事一幕幕,停留在回忆里的美好,永远不能重新来过,柔肠百转之间,一切的甜酸苦辣,独自品味着!从我们仨中的女儿,到我们仨中的母亲,拥有的爱,让我在人生淤泥的摸爬滚打中,有力量在摔倒时一次次站立,又继续前行;经历的心灵伤痛与煎熬,成了我生命里的给养,唯他命,让我活得更有底气。觉醒后才知,原来“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已自渡。”
无论人生什么阶段,扮演着什么角色,“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人生匆匆,想不明白的事情,不想,捉摸不定的人,不交往;认认真真地工作,安安静静地生活,爱自己所爱,活在自己想要的节奏里。一年又一年,做父母的在渐渐老去,孩子却变得越来越独立,有主见,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已经到了可以完全得体地,退出她世界的时候了,让她像风筝一样自由飞翔,我把那根紧握自己手中的线索,也抛向了空中……
我们仨,父母定居在海宁,女儿大学毕业后,选择在杭州工作定居。日子总是在分别、相聚、分别中度过。你来我往中,看着孩子从稚嫩走向了成熟;虽然如今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变得稀少,但欣慰的是,家里现在的主心骨已经是女儿;无论是上什么地方玩,还是家里如何布置,或者去那里美食探店,她都是一副不紧不缓、不急不躁的胸有成竹样子。两代人互不打扰,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我们可以像好朋友一样相处;又各自忙于生活间,大家可爱有趣着……
日子,从未像现在这样觉得轻松、自由、舒心。耳顺之年的我们,知道余生不长,总有一天做父母的会与孩子告别;我将从从容容地离去。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活在当下;珍惜我们仨的每一次相聚,爱就是你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