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的自知之明让人敬佩,而懂得自知之明,通过借助他人的智慧和经验弥补短板,既是曹参治国之道,也是他成功之道。
一是战功卓越,不居功自傲。曹参和萧何二人都是沛县县吏,萧何做主吏,曹参是狱掾,可谓是一文一武。二人一路跟随刘邦南征北战,萧何在后方负责粮草,曹参则随刘邦一路攻城掠地。按史记记载,曹参的功劳巨大,打下了两个诸侯国,一百二十二个县;俘获诸侯王二人,诸侯国丞相三人,将军六人,郡守、司马、军候、御史各一人。刘邦夺取天下后,群臣议论说,曹参身体遭受了七十多处创伤,攻城夺地,功劳最多,理应排在第一。但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排在第一位,曹参排在第二位,曹参毫无怨言。萧何成为大汉朝的相国,刘邦封长子刘肥为齐王,曹参封为齐国相国,但主要还是跟随刘邦四处平叛。
二是群策群力,无为而治。刘邦死后,刘盈当了皇帝,也就是孝惠帝。孝惠帝元年,废除了诸侯国设相国的法令,改命曹参为齐国丞相。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悼惠王刘肥年纪很轻,曹参把老年人、读书人都召来,询问安抚百姓的办法。但齐国原有的那些读书人数以百计,众说纷纭,曹参不知如何决定。他听说胶西有位盖公,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带着厚礼把他请来。见到盖公后,盖公对曹参说,治理国家的办法贵在清净无为,让百姓们自行安定。以此类推,把这方面的道理都讲了。曹参于是让出自己办公的正厅,让盖公住在里面。此后,曹参治理国家的要领就是采用黄老的学说,所以他当齐国丞相九年,齐国安定,人们大大地称赞他是贤明的丞相。
三是不因人废事,萧规曹随。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要入朝当相国去了。过了不久,朝廷派来的人果然来召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
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言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说,如此就习以为常了。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曹参反而叫人取酒陈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
曹参的儿子曹窋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自己,就让曹窋回家劝说曹参身为相国,要多考虑国家大事。曹窋趁闲暇时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国家大事不是他应该说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不该惩治曹窋,说是自己让他规劝曹参的。曹参脱帽谢罪劝说惠帝,让惠帝明白既然作为皇帝比不上刘邦,自己作为相国比不上萧何的贤能,刘邦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惠帝和他只要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就行。曹参当了三年汉朝相国,死后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宁不乱。”
读史明智,曹参故事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力或经验上的短板,面对自身的短板,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知自明,绝不能不懂装懂,自以为是,应该懂得用专家的智慧,群众的智慧,前人的智慧弥补短板造成的不足,只有这样才会扬长避短,立于不败之地。
【文字之光专题】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
【金色梧桐】是其优选专题,欢迎投稿荐稿。
主编韩涵微语携全体编委人员恭候你带着优秀的文字找到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