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称其五十知天命。然而,老编今年52岁了,但是仍在思考一些浅显的问题。最近,我常问及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上天给我一次重头再来的人生机会,我会怎样选择、怎么去做?对这个问题,刚一开始我是这样想的:如果上天给我这样的机会,我一定不会象现在这样生活,我一定会走出别样的人生来。但是,仔细一想又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在用过后过方知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如果真的要让我重头再来一次,并且没有前次的记忆以及经验和教训影响,那么结果肯定还是一样的。
得出以上认识,源于生活中的细微感受和对事理的逻辑思考。比如,老编在从事自媒体写作以后,已多次发现文章出现相同的错别字,都是在相同的句式或构词环节上。如此说明,人的每次的选择,都趋向于同上一次相同。人生同样如此,比如人们常说:“人不应当在同样的地方摔倒两次。”然而,人恰恰易容在同一个地方再次摔倒,这叫习惯性犯错。
很多人都有后悔情结,他们常常说:如果我当初在职业、道路、配偶等作出另外一种选择,那么现在肯定不会至于如此不堪。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存在明显的逻辑缺陷。你怎样就知道另外一种选择,其结果就会比现在的情况更好?客观的情况是,你当初选择的时候,肯定不会料想到有今天这样的结果;而出现今天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各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当初作出另外一种选择,也必然会遇到其他叠加因素,如此同样会形成另外一个令当事者不满意的结果。
曾经看过一部美国电影《超时空效应》,其阐释了平行宇宙理论。依照平行宇宙理论,可以破解后悔思维:我所存在的世界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平行宇宙世界,在那里还有另外一个我:他是我当初另外一个选择的结果,而我也是他当初另外一个选择的结果;此刻,如果我正在为当初没有作出像他那样的选择而后悔,那么他也正在为当初没有作出像我这样的选择而后悔。
而另外一部美国电影《蝴蝶效应》,则是运用平行宇宙理论展开故事框架叙述:主人公发现自己具有一种特异功能,能穿越回到过去,并改变事情发展的进程。后来,由于他看到亲人在灾难中死亡的结果,于是他穿越回到灾难发生之前产时空,并有意影响改变亲人的具体活动,使其未陷入那场灾难而得以幸存;但是被他救下的亲人,仍然会陷入另一场灾难而死亡,于是他不断地穿越以改变亲人走向死亡的命运,但其亲人都会在另一场灾难中死去,总之死亡的结果无法改变。可见,《蝴蝶效应》就是在用平行宇宙理论,告诉我们后悔思想的逻辑虚妄性。
这让我想起一位大学女同学。他十分自信,她曾对我说过:在她的字典里没有后悔这词。当时,我对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甚至感到这种说法很是好笑,认为她思想肤浅而武断。因为我认为,后悔只是人的一种情绪表达而已,为什么非要强制性排除它不可呢?多年以后,我们再次相偶。我问她后悔过什么事吗?她说好象没有后悔过什么。我问她还记得字典里没有后悔这种讲法吗?她说记不得了。我看着她从容淡定的样子,我断定她对其说过的那句话一直在践行着;并且,正是因为她如此地践行那句话,才有如今她那般气定神闲的样子。这让我不得不感慨:真是话语决定气质与容颜呀。
前几天,小编在一篇个人年终总结中列写了2018年要完成的个人目标,为此有网友回复称小编有强迫症。反思起来,还真是那么回事。回想这几十年来,不知立下过多少带有强迫性的目标,其中实现过的,真没有几个。因而,这里要作一个假设:如果这几十年不立这类带有强迫性的目标,相反只是每天点滴地去做,那么这几十年下来,这些目标也会早就实现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定立强迫性目标,实为对目标事项的逃避,是对自己的欺骗。因为,这类急迫性的目标根本就难以做不到,订立这样的目标实为以自己的态度及行为向自己表明:不是我不努力,而是难以做到,因为我已尽力。可见,定立强迫性目标,是一种自我安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