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自利”是成语,在我们年轻时的政治语境中,是贬义词。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观念在悄悄改变。这个成语时常被拆开使用,含义也有了微妙变化,“自私”仍然是贬义的,“自利”变成了中性词,说人自私,谁听了都不高兴,论人自利当属人之本性,客观且并无偏颇。而“自私”的含义却偏向了私心过重、不顾他人利益或公共利益的意思。而一般意义上的“自私”,被“自利”一词所取代。
“自利”一词为什么是中性的呢?其实只要对该词稍加定性分析就可略知端详。一、自利行为有只利己不利人,但也不损人行为。二、自利行为有既利己又利人行为。三、自利行为有损人利己行为。这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纯属中性行为,无贬之必要;第二种情形有褒之内容,无贬之必要;只有第三种情形,有贬之必要。因此,自利行为的性质是需要分析的。从人性而言,自利是一种生存本能,刚出生的婴儿在饥饿时知道吮吸母乳,这是自利,更是求生之天性,亦属动物之本能。全面否定自利,就是否定人性。人性中的自利本性不仅不能全盘否定,更应建立良善、科学之机制引导其健康自由发展。它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是蕴含巨大发展能量的宝藏,是人类智慧的起源。可以这样描述,人类有很多伟大的理论,远大的理想,其实归根结底的发端即来自于此,只不过是名目和理由不同、说法不一样而已。
自利的最大化终极目标必然是利人的,利他的,利国的,最终促进的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这些理论其实早在国外一些著名经济学专著里就有详述,而且说起来道理也很简单。例如,某人想做一个产品赚钱谋生,这是一种自利行为。他为了多赚钱,可能会尽力将产品质量做好并薄利多销,这种自利行为的结果当然既会
有利于其本人,也有利于他人,再进一步,他为了赚更多的钱,可能再进行技术革新,降低成本,降低产品价格,增加售后服务等,所以这种自利行为与利人行为有时会失去界限,互为手段,但这里却隐藏着社会财富极速增长的秘密。这让我想起一大二公时期的集体主义生产劳动效率低下导致的物质极度匮乏问题。这其实就是体制设计缺乏人性基础、缺乏科学基础的根本问题所在。这种体制,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出现的问题是相同的。所以,这些词语含义的细微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理念的变化,是政治文化的变迁,也是一种文明的进步,看似不经意间,是潜移默化的,其实已是一个时代的更替。这种平稳的变革,有秩序的改变,正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国情所需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