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圣人应该是孔子了。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三千弟子都很崇拜他,后人称孔子为至圣先师。和孔子差不多同时,西方也有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就是柏拉图。和孔子兴办私学一样,柏拉图也创办了一所著名的学校,柏拉图学园。柏拉图也有很多的崇拜者,其中最著名的学生是亚里斯多德。
孔子的学生及儒学后人,从来没有反对过孔子,也不敢反对孔子。一是孔子的思想很深刻,辨证,有启发意义,开创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方向;二是孔子是老师,老师中的老师,所以不应该反对。
古人云,天地尊亲师,老师的地位非常尊崇,老师的思想是真理,没有漏洞,不能反对,也不应该反对。所以一个人要是和老师唱对台戏,反对老师的观点,那可是违背道德的。这个道德帽子非同小可,一般人承担不起。
当然中国先秦时期,也有其他思想家反对孔子,如道家、墨子,这是不同学派之间的分歧,和师承关系不同。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到了晚清以后遭到批判,如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此以后,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现代思想,逐渐迈进现代社会的大门。
从孔子儒学开始,中国文化形成了一种潜意识,一种文化心理:圣人之言不能怀疑,不容否定,后人只能崇拜圣人,只能学习、模仿圣人的思想,不能怀疑之。
这种教育、文化理念和古希腊不同。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斯多德的意思是说,我非常热爱和尊敬我的老师柏拉图,但在真理面前师生平等,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没有特权,所以我要反对我的老师。
亚里斯多德的很多思想都是和柏拉图唱台戏,旗帜鲜明的反对他老师的观点。比如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中,用了大量篇幅批评柏拉图,认为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不符合实际,不合乎人性需求,是空想乌托邦。
柏拉图主张“哲人”政治或贵族政治;亚里斯多德欣赏平民政治或共和制。师徒两人的政治理念截然相反,彼此对立。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斯多德在许多地方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柏拉图的“理念”是虚构之物,不是独立存在;世界上只有个体之物才是真实、存在。师徒二人的哲学立场同样尖锐对立。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师徒关系以及理论分歧,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底色和批判精神: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压制别人,即使是师生关系也不例外。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带给西方人的教益是,教育的目的是追求知识,思考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在知识和真理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等级之分,也没有师徒之分。这种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精神,始终贯穿着西方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孔子求教于老子。
老子的辈分大于孔子,孔子向老子请教,老子的回答不符合孔子的口味。孔子最后大发感慨: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但老子确实是一位奇人,他的思想高深莫测啊。孔子对老子的敬佩之心发自肺腑。
所以中国人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每个人的智慧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长处或短处。所以越是伟大的思想家或学者,往往越虚怀若谷。这不正是大思想家孔子所说的话吗: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