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不知道我是不是复阳了,从星期四早上嗓子就哑了,然后昨天开始疯狂的头疼,今天出了好几身汗。在家把囤的各种药喝了个遍,终于在中午昏睡两个多小时之后,有点知觉。
下午小朋友不想写作业,于是我带他出去逛逛,本来想去学校踢球,后来正好走在路口的时候,他又有点不想踢。于是我就突发奇想,去附近那所传说的名校去逛逛。虽然听说这所学校离我们很近,但没有想到这么近。我们从家里骑过去就10多分钟不到的时间。到学校门口,正好遇到该校正组织学生参加选拔考试。这真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本来只想在学校周围看看。于是我们就和很多家长一起进入了校园。
走进这所学校,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我一直在看,除了建筑比我们多一些,楼比我们高一点,好像也没有什么。进入里面的学生考试的地方,大厅里,学生按照姓氏进行分组,来参加面试的小孩真不少,操场上停满了车。我不知道现在民办学校政策在南京为什么执行不下去。家长们似乎也非常乐意这样一种分层与择校的方式,没有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群素质不高的孩子们一起。这好像是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连教师群体都是这样,据说有很多教师就是放弃市区的学校工作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进入这个学校而跳槽来到这里的。
你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当我们想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时候,但是社会隐性的XIAN贫AI富的思想在教育层悄悄的做了分层。家庭条件一般的家庭一定就是认命选择自己的学区公办学校,但是有条件的一定是选择城区核心的优质公办学校或者优质民办学校。于是人和人之间的区别就这样慢慢在拉开。
对于这样的民办学校而言,我仔细环顾校园周围,没有什么文化环境的布置,也没有我们学校那样的学校内部一草一木的校本课程文化内涵。在外界我更是没有看到他们有什么特色的地方,都是正常的运动会,正常的艺术节而已。但是就因为中考特长生已经有7名同学被南师附中提前录取,就因为中考成绩一炮打响,于是南京城多少人慕名而来。当然,在内部有展板宣传师资力量,的确看到很多名人,都是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教师之类的。这些在他们的公众号都是不宣传的,大概都是很有名的人物,从其他学校或者外市挖过来的,都不方便宣传吧。
你会看到老百姓眼中所谓的一所好学校一定是有好的师资力量,一定是有好的学生,才能共同创造出好的成绩。走过这么多学校,大多数名校都是走这样的筛选机制而来的。真正能把中等生教出来的学校,里面的德育处和教务处一定要有非常好的配合,必须懂教育学和心理学,如果在应试教育这个赛道里奔跑,一定是真正可以去解决家庭教育中很多的难题。
转了10分钟不到,在里面看了5分钟宣传报道,我们就出来了,我基本上已经了解这所学校的理念和定位,仍然是传统的模式。对于中下等生而言,如果仅仅比拼学习,最后很多时候说不定会让孩子越来越不自信。优秀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兴趣,越来越自信。知道接纳自己的短板,也能看到自己的优势,不在别人强项的赛道里去补自己的短板。
说实在话,南京学校的招生的确是有竞争压力。方圆5公里不到的地方,有三所公办学校,四所民办学校。家长真的就像到菜市场买菜一样,一家看完继续去看下一家,比来必去,容易糊涂。最后我还是想说,擦亮眼睛,看到自己孩子的优势,找准定位,不要盲目跟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好的师资力量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自驱力,自信心,孩子能不能跟上节奏更重要。就以我现在的教学班级而言,复读班和应届班,就是最好的佐证。复读生的师资和应届班的师资一模一一样,但是复读生怎么也考不过应届生,根源在哪里,还是孩子身上。复读生的学生内心已经有无数的内在不可能的信念让他自己吃不了学习的苦,还多学生之所以要来复读,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比如时间管理,比如不够勤奋,比如学习的主动性,比如思维的敏捷度,其实有很多时候,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内在系统设置已经让他即使在名师引领下也是很难提升的。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学校与学校之间最终是人与人的区别,作为家长而言,最重要的是打造好自己孩子的内在系统,让他无论进入什么学校都有信心和内驱力学习,愿意学习,对学习有好奇心,对课堂有敬畏感,对知识有渴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