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进入毛主席词中的知名帝王,汉武帝算是其中的一个。他一生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建立了不朽丰功伟绩,不仅使汉朝在他统治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圣主,他的雄才大略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展现。突出表现在他的对相同的人、相同的事却因为情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
建元六年,年轻的汉武帝年仅21岁。当时发生了闽越王郢兴兵南越边境的事,南越王遵守对汉武帝的承诺不敢私自发兵,便向汉武帝发兵求救。汉武帝为是否发兵救援召开廷议。淮南王刘安上书极力反对发兵,刘安有理有据地做了洋洋数言的劝谏书。但是汉武帝却因为南越王的“守义”而派兵救援。“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大为发兵。”作为一支“仁义”之师,自然是所向披靡。闽越王郢发兵据险抵抗,但是在汉军还没有到的时候,郢的弟弟率先倒戈,杀死哥哥郢,把其头颅献给了当时领兵的将军王恢。王恢行便宜之权,就停军不打了,上报朝廷。汉武帝权衡之下,封馀善为东越王,与南越王地位平等,同时并存。这“一打一让”就足见汉武帝的治国智慧。
其实同样的事情在汉武帝三年的时候,也就是汉武帝18岁的时候也曾经发生过一次。闽越人在吴王的儿子刘驹的怂恿下攻打东瓯国。在汉武帝召开的廷议中,田蚡的意见是越人之间互相攻打是经常的事,况且蛮荒之地的人不值得朝廷去救援他们。但大臣庄助却认为一个走投无路的小国家前来救助。如果不管他们,朝廷又何以“子万国乎”?但是鉴于他自己刚刚登上帝位,根基还不牢固,不适合大规模发兵,便让庄助持节去会稽郡征发军队。庄助也能够随机行事,发兵渡海救援东瓯。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闽越军不战而退。这件事不但树立了大汉的威信,救援了东瓯,而且不发兵就震慑了闽越等少数民族地区,为以后收服他们做好了铺垫。
同样的都是两个小国互相攻打,都向汉武帝求助,但是以内当时的情境不同,汉武帝却采取了发兵与不发兵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最终取得一致的效果。同样的是反叛的人,郢被弟弟杀了之后,汉武帝并没有处罚反叛的弟弟馀善,而是将功折罪封其为王,很好的收服了人心。一仗下来,既就了南越,又收服了闽越,一举两得。正是这种同事不同理的处理方式才收到了如此的效果。
对事如此,对人同样如此。汉武帝从刚即位开始,就从全国选拔富有文学才智的人,予以破格重用。但是对于这些人汉武帝却有不同的对待,平定闽越叛乱的庄助就是第一个受汉武帝青睐的人。随后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人相继入朝为官,让他们与朝廷大臣辩论国政得失。汉武帝能很清楚地认识到他们身上的优缺点,并取其所长。比如司马相如只是擅长辞赋写作得到汉武帝的欣赏,并没有给他实质性的职务。而东方朔、枚皋等人论点经常变动而没有原则,但幽默、擅嘲讽,汉武帝就把他们当做插科打诨的艺人收留在身边,而且只给他们财物上的赏赐,不让他们参与朝政。
即便是对待同一个人,汉武大帝也有着不同的对待。比如对于东方朔这个人,汉武帝就有着不同的对待。平时东方朔只是做为一个艺人为汉武帝提供快乐。但是在汉武帝修建上林苑这件事情上,东方朔据理力争,坚决反对。虽然东方朔的建议最终没有被采纳,但是汉武帝还是很欣赏东方朔的所作所为,看到了东方朔一心为民直谏的忠心,拜他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以一百斤黄金以示奖赏。
对待普通的大臣汉武帝可以如此,对待权臣汉武帝也可以区分情势做出不同的处理。比如对待自己的舅舅田蚡的过分举动,贪污腐败、聚敛钱财,汉武帝直接给予斥责:“你干脆把武库拿走算了。”因此田蚡就收敛了自己的过分行为。对待刘姓诸侯王,他也能做出适合的举动。因为晁错的事情 ,诸侯王的地位急剧下降,而且处处被刁难、为难。后来诸侯王入朝朝拜,在家宴上,刘胜哭着唱了一首民歌,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楚。汉武帝感受到他们的哀伤,从那以后开始慢慢善待刘姓诸侯王,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所缓解,对于国家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对待国事如此,对待家事也能够如此。比如在对待他的皇后陈阿娇的态度上,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势做出不同的处理。在汉武帝继位后不久,阿娇仗着自己母亲曾扶植汉武帝登上帝位,就恃宠而骄,遭到汉武大帝的厌弃。但是由于刚刚即位,帝位不够稳固,被祖母窦太后骂了一顿,就改变了对待阿娇的态度。但是后来阿娇又开始妒意大发,无理取闹,汉武大帝就废了她的皇后之位,将其幽禁于长门宫。
在汉武大帝身上,这样的同人同事不同理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和亲一事也是如此,正是因为这样的灵活的处理策略,才使得汉武帝在登基后很快站稳了脚跟,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鼎盛时代,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鼎盛局面,汉武盛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