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比较执拗的人,所以在大多数时候,很多人的义正言辞或者苦口婆心的劝导,在我看来都是想把自己的意志或想法强行灌输在我身上,在这个经验或道理的接受过程中,我是属于被动的那一方,我会认真的听,但是能接受的成分很少,就算别人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我的心理作用会作祟,会不自觉地抵抗;但是读书对我来说却很主动,自己很享受接受或认同新的一种观点,很喜欢那种慢慢了解别人想法的过程。
在我看来读一本书,也就是与作者的思想进行磨合的过程,要么是接受他的观点,要么是认同但不接受,要么就是觉得作者的观点真的是太奇怪了,完全不能接受。但是在《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中,我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变化,由不能接受到觉得也合情合理。
这本书的叙述的口吻真的是自己很喜欢的一种风格,谦逊中带着幽默风趣,所传达的观点又能给自己打开一个新世界,而且把自己想表达但限于自己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作者能轻而易举的表达出来,和自己的内心想法达成了高度的一致,觉得快乐又满足。
很多时候我能很快的看到别人的闪光点,但是同样的我也能比较容易在接触中看到别人的缺点,而且对于自己亲近的人我也做不到爱屋及乌,我喜欢对方的优点,但是并不代表我看不到对方的缺点,相反我是说服了自己接受了对方的缺点,他们在我的眼中是优缺并存的,所以一直以为自己的包容心还不错,但是在这本书中,觉得自己的包容心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也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所以当书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伤害了救自己与水火之中的斯特罗伊夫,占据了他的家以及妻子的时候,我是很反感作者为他所做的各种庇护的,就算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伟大艺术家,可是他怎么能完全不顾对自己有恩的人的痛苦,而非常心安理得的追求自己的艺术呢。
但是在整本书中不难看出,作者是的遣词造句是很喜欢斯特里克兰德的,对于斯特里克兰德这种与主流价值观不相符合的行为,作者解释为斯特里克兰德的性格和他绘画的伟大之处,他的世界中根本就没有身边人的意识,他的世界中只有自己和自己想要通过绘画表现出的世界,他觉得外在的一切都是对自己灵魂的一种束缚,所以他造作的就是心外无物,一心追求伟大的艺术——月亮。
所以这么看的时候,觉得一切又是合理的,伟大的人总有让人不可思议和无法接受的东西,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若因为和自己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相违背,我们无法理解,觉得他们伤害了别人,违背了道德底线,而对他们进行谴责时,我觉得这似乎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也只是大多人数约定俗成的观念,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他们可能根本没有伤害别人的意思,只是在单纯的做自己而已。当看到他们的作品是时,我们还是不能过多的谴责,因为他们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伟大的人的一些功绩可以使人的本能同情心开始泛滥,觉得可以原谅,这也只是自己的内心在进行评判。
执着的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保持着特立独行的性格,可能会让自己活得更开心,有时候我们多数人都在做多数人中的一份子,压抑着自己内心渴望的东西,为了所谓的生活和身边的人,我们做不了自己想要成为的自己,带着身边人的期盼觉得精神抖擞其实浑浑噩噩的向前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失去很多,最重要的是失去了内心最真的自我。
斯特里克兰德的可贵之处就是他完全坚持自己,他根本不在意别人觉得自己的绘画怎么样,他只是很单纯的想画出自己灵魂里的某种东西,他完全是在遵循自己的内心,但是我们自己却完全做不到这一点,当人们说根本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自欺欺人,渴望别人的认可,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本能。
在这本书中,对于婚姻的观点,作者是站在女性的角度来阐述的,我很认同这种观点,但是当想到自身时,还是莫名的惆怅和掺杂着恐惧。一直以来我都不懂得爱一个人的真正的心理感受是什么,若如大家所说的耳红心跳、思念、辗转反侧等各种表现,但是最后做到非他不可的人到底又有多少呢?难道这正如作者所说的一个女人爱,只是对于关爱和舒适做出的反应,多数女人都把这种反应当做爱情了。“这是一种被动得感情对任何对象都能产生的,好比藤蔓能顺着树木攀爬一样”。这是“六便士”,是一种真实的生活内容之一。
“月亮”是一种高高在上、神圣的理想;“六便士”是和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世俗生活;到底选择哪一种,还是两者兼得,就需要问问自己的内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