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被誉为“婉约词宗”,她认为词“别是一家”,应当与诗有所区别,在理论上确立了词独立于诗的地位。她在词的创作时一直是坚持着自己的理论,她的词缠绵婉转,清丽柔美。然而,李清照绝不是只有“婉约”,只是把“婉约”之外的一面用在了诗的创作上。
李清照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多,但是却有一首家喻户晓。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全诗仅二十个字,慷慨激昂,沉痛悲愤,是洗尽呢喃女儿之态,对南宋朝廷苟安一隅不思恢复失地的懦弱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李清照的词基本上都是写伤春悲秋、相思哀愁,虽然也会寄托其它情感,但都是透过一层的写法。她的诗则完全不同,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亡国之思等宏大的主题。
绍兴三年(1133)五月,南宋朝廷派礼韩肖胄、胡松年为使节前往金国议和。此时赵明诚已死,贫病中的李清照仍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写了一首《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给二人。寄表达对二位使臣的敬意,又表现了自己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同时提出一些建议供二位使臣参考。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唐肃宗重返长安,当时的人认为这是中兴盛事。诗人元结写了一首四言颂诗《大唐中兴颂》,对安史之乱的平定进行了歌颂,后由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刻于浯溪石崖之上。自此以后,很多诗人在石上题诗。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也写了一篇《读中兴颂碑》,很受时人推崇。
张耒的诗也还是歌功颂德,对平定安史之乱做了正面的解读。李清照却不然,她写了两首《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诗中,她分析了“安史之乱”的成因,对唐玄宗、李林甫等人的昏庸误国做了无情的批判,对“红颜祸水”的杨贵妃抱有同情之心。同时,影射当时的朝廷的软弱和不思进取,抒发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李清照有着高超的政治见解,有着胸怀天下的伟大情操,有着超出常人的远见卓识,在这几首诗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坏土”、“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这几句诗就是在这几首诗里摘录出来的,是不是和李清照的词完全不同?
实际上,李清照的词也不全是婉约风格,有一首《渔家傲》一反婉约之风,气度恢弘豪放不下苏东坡。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茫茫云涛蔼蔼晓雾布满了广阔的天空,
似乎要旋转的银河上,千帆竞舞;
梦中的魂魄放佛来到了天庭,
天帝殷勤热情地问我:你要归向何处?
哎!路途遥远,何况日暮?
空学得惊人诗句又有何用?
大鹏呵!乘风之上九万里!
风儿啊,你不要停住!
把我这一叶小船吹去吧,
吹到那海外三山,吹到那仙境里……
这是一首游仙词,体现了李清照豪放疏狂的一面,这里可有一点婉约?其实,所谓“豪放”、“婉约”不过是对词的一种粗略的分类,而且我觉得给作品分类更恰当一些,作为对词人的分类有失妥帖。这不,“婉约词宗”的“豪放词”,又有几个“豪放”词人的作品能比得上呢?
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这几首诗较长,因此不录全文,只摘录了几个句子,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找“度娘”查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