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原因,一个多小时的课,我听了半节,虽然未听全,但也颇受启发,现提笔记下。
听了多节公开课课例,我发现一次优秀的公开课,导入总是“无痕”,总是在老师与师生的聊天中,“无痕”揭示课题。在罗才军老师的课堂中,他先检查课前预习,以“你了解到了诗人的哪些信息?”为提问,打开学生们的话匣子,学生们侃侃而谈,老师对接得不亦乐乎。在这环“无痕”的导入环节中,我感受到老师文学功底之深厚,不然,怎能从学生一句“杜甫写了1500多首诗”当中,拓展到《杜工部集》,拓展到“陆游也是存诗量最多的诗人”呢?
不论是哪位名师上课,其教学环节的重点总是离不开“读”。罗才军老师让学生自由读三遍,再指名学生读,最后全班读。读的形式多样,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罗老师说:“不要读到一块去,不然就找不到自己了。”强调了自由读对学生的重要性,每个人读书的节奏,读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要读出自己的感觉。
不单单要强调“读”,也要培养学生会“听”。指名学生读这一环节中,罗老师让其他同学来评价下读诗的孩子读得怎么样,在这里,就融入了“怎么读”的教学。他读得好,为什么读得好?因为读出了诗的节奏。讲到这,拓展读诗还可以有什么节奏:有四字三字的,有二字二字三字的。继续请学生读,读得好,因为他在读“万事空”时“一字一顿”,这叫“诗的韵味”。继续请学生读……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中,既知道怎么才能读好诗,又读通了诗,为理解诗意做好了铺垫。
理解诗意这一环节,处理得很“轻”,罗老师抓住陆游诗歌“明白如话”的特点,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感悟诗歌。自然,也要适当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诗意。不着重于诗意而重朗读,正符合新部编教材的编排特点——保护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我最为佩服的是罗老师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这一教学环节。联系生活实际,在“一般人临死前会交代什么事?”“而陆游交代儿子是又是什么事?”中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结合写作背景,创设情境,通过浅学另外四首情感相同的诗歌,加强学生对陆游爱国情感的认同,让学生代入陆游的情感当中,感受陆游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的“九州同”,真正达到读诗的最高境界——你就是作者。
最后的结尾,该是在诗中回味情感,在情感中走进陆游,在陆游中走进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