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道越多越焦虑
知识付费之所以火,其实是因为安抚了大部分人的焦虑。事实上每个作者都明白:让你“觉得自己学到了东西”比你“真正学到了东西”更重要,付费主要是买一份“你在跟随大牛学习”“又看了不少干货”的心理满足感。还没等安慰剂药效消退,新的“药剂”(课程)又戳中你的“焦”(焦虑)点。
但是如果你的践行能力不到位,认知越升级,你可能会越焦虑,甚至陷入一种对现状无能为力的绝望当中。
知乎上一个网友说:社会上大部分人,花了很多精力,把什么都搞懂了,然后他就休息了,就以为万事大吉了,他就是没有养成实践的习惯,故而一事无成。
明明知道了很多道理,但生活还是没多少变化,背后的原因在于你可能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消化和践行这些认知,于是认知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在笑来老师的角度看,不能对实践产生指导的认知都是没有意义的,而一个产生指导意义的认知如果没有付诸践行,那对个人来说依然只是伪认知,很多人读《把时间当朋友》只是炫耀自己知道了这本书,许多年过去了,却跟时间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以至于永远无法理解这句话:
“只有与时间成为朋友,才能真正知道她的宝贵、懂得她的神奇。在这之前,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早已把她变成了敌人。挣扎了许多年,还以为自己在与这个世界争斗。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就像塞万提斯笔下的那个骑士堂吉诃德。”
二、为什么行动起来很难
行动是什么?就是在充分理解信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运用,在运用中巩固。明明知道了很多道理,但就是拖延着不开始执行。不是不知道该做什么,而是不知道为什么“无法进入状态”。
常见的原因是“错误估算任务所需时间”, 总以为可以在最后期限之前完成,心里想着时间还多的是!
好比每次想起要写下一篇文章的时候,心理总想算了,我还是看看手机看看电影休息休息,明天再写吧。结果下次又拖延到了最后几个小时才写。
但事实上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感知中的时间在加速,所谓的一切“最后期限”会变得越来越短,所以策略就是现在就开始做,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但拖着不行动的本质原因在于恐惧!
我写这么多篇文章有用吗?你看别的战友文章都日更了,我写多一篇又追不上人家。哎呀每次都拖延好没面子怕写了也是白写吧……
实际上没有人一出场就很厉害,你看到所有的厉害都是积累后的结果,如果错以为许多人一开始就能做得很好,这样只会徒增自卑。所以最优的选择是接受现实,相信勤能补拙。
另一方面就是要成为进取型人格,而不是表现型人格,其中关键点就是羞耻感。很多人没有想清楚这一点而被反复奴役,实际上最应该羞耻的是
你原本有机会,却因为害怕羞耻而放弃......最终,你一事无成
你最不应该羞耻的是:
我刚开始的时候做得不够好......
三、怎么行动起来
1.给行动赋予重大意义,找到那个你真正想要的东西,让他成为你行动的意义。
写作的意义就是帮助自己思考,以自己未来想要成为的样子,来指引当下的自己做出思考,做出改变,活在未来。
2.给自己一套行动指引:
1)了解该任务的每一个环节
2)知道应该如何拆解任务
3)应该怎样分配拆解出来的子任务
4)每一个子任务有多少个步骤
5)每一个步骤需要耗费多长时间
6)哪些步骤需要格外小心
3.在脑子里预演最坏的情况,制定紧急计划。并用“if/then”写出行动计划。
这个思维可以让你仔细梳理了一遍整个行动的过程,尤其是自己平时是怎么对待计划中出现的意外事件的。对比之后很容易发现,执行得比较到位的计划都是因为尽可能多的考虑到了可能出现的阻碍,那些不了了之的计划,基本都是因为太过盲目乐观或者考虑太简单了。
if then:如果写的文章不满意,那么先积累素材,等到素材够多时候再进一步修改。
如果思路疲倦,那么应该放空一下心态,通过运动,与朋友交流等方式进行调整疏解,同时保持阅读的输入,继续写。
如果缺乏有效的及时反馈,那么主动参与社群交流先给他人反馈,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别人的反馈,共同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