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窗外一片寂静,只剩下我敲击键盘的声音和远处火车呼啸而过的汽笛声,很快又消失了。我喜欢这样的沉静。不知为什么,自从那天看了刘同的新书发布会,就一直想写写自己,虽然还不到20,但自我感觉也是个有故事的人吧,不能让自己随风而散,我愿意拿出来和别人分享,想想刘同不过三十多岁而已,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了150多万字的日记当书卖,有些想法、感悟、笔法和故事确实耐人寻味,值得推敲。既然他愿意写自己,我也可以,几年后或者几十年后如果我回头来看这时的我,也是蛮有趣的吧。虽然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来看,毕竟现在的我可能连个小人物都算不上,大千世界的一介尘埃。但我希望有人来看,还希望有好多人看,所以,我尽量写得有趣,把我自己展现出来,把我的故事娓娓道来,也让我认识一下自己。
每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等待着人们去翻阅,但它是一本上了锁的书,所以别人看不到里面的内容,也懒得去看。只有自己才能无聊了翻翻看看,或是半开半合,遇上某些人的时候,让他们看上那么冰山一角,但是大多数内容早已磨白,纸页泛黄,自己都记不清了。那现在,我就把的还残存的写来看看。记得我老爸元旦的时候让我写篇元旦随笔,我想,有什么好写的,倒不如就把这篇作为元旦随笔吧。
看了看前几天发的一条说说,是怀念学生会办公室的,叫做论一年前的我和现在有何区别,每张照片都是合影,一年前的我一张,现在的我一张,然后依旧走伪文艺范儿,配上几句煽情的话,内容不提,我仔细看了大一的我和现在的我,首先是发型的变化,大一的时候留一个短毛寸,刚长长的小毛胡子也没刮,脸也圆圆的,现在留了长刘海,还有点儿偏刘海,加上天生有点自来卷儿,有点走非主流之风,身形也瘦了,脸也瘦了一圈,但是和大一时的浮躁不同,眼神中又多了些许疲惫,一年的时光确实变了很多,懂了不少,但依旧焦躁不安,我是老了吗?经对很多事都有了一种置身事外的感觉,没有了大一时的冲劲和好奇,疲了,倦了,也变了。有了新的所求,心的归属又换了地方,但依旧迷茫。接近20岁的我如此迷茫无助,依旧焦躁,宿舍的弟兄们玩着英雄联盟,王者荣耀,聊天通宵打游戏外加虐狗追剧叫外卖。这就是大学生的宿舍生活和宿舍文化,我表面上K歌,打三国杀,体验欢呼雀跃的娱乐感,但只是为了给躁动的心有一丝宁静感,因为我心里一直有一个问题:我到底该怎么过完大学,两年之后,岱岳之下,怎么走出大学?依旧混迹于人群之中,消失于路人甲乙丙丁之中?我总以为可以靠这些可以麻痹自己,可以逃避,但酒醒之后依然要独自面对,所谓的放下,不过是一时,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人,不管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面庞,不禁问自己,难道他们知道自己的未来要去哪里?
大一的我一进学校就带着目的性,我不能让别人看不起。原来压抑的东西现在烟消云散,唯一压着我心的是我自己欲望。我要出人头地,但是什么是出人头地?大学之前没有任何比赛的经历,没有任何艺术特长,甚至不敢当众讲话,没有任何学生干部的经历,想一鸣惊人?呵呵,想想吧。但是当时的我不信,我要做班长,比赛得一等奖,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没有的我要争。我听说参加比赛可以加分,于是一开始就参加各种比赛,院级的,校级的,但是结果都差强人意,三等奖,三等奖,二等奖,怎么就是没有一等奖?面试被刷,活动表现差到全场爆笑,我曾一度对生活充满了绝望和悲观,我感觉全世界的人都在看我的笑话,他们都瞧不起我,我开始冷眼对人,每天闷闷不乐,搞得别人都对我敬而远之,而那种自卑和心理扭曲丝毫没有改变,甚至更加严重。
现在我跳出圈来想想,多少会觉得我当时这不是神经病吗,纯属自己找虐。哪有人是一开始就可以表现的出色,谁没有几次失败的经历才能一步步强大。只是有人早接触,你才刚开始。哪有人是全能的,谁没有短板,只是你只看到了他们光鲜的一面,而那恰恰是你没有的,或是你的短板。经常会想:“我当时怎么会这样?”可是当时的我满脑子想的就是:我怎么这么没用,我怎么处处不如人!“自卑,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挥之不去的阴影。其实我应该感谢这段时光,每一次伤口,每一次失败都是一笔财富,否则,站在你面前的,不会是现在的我。所以,我不想太过抱怨我的遭遇,虽然并非逆来顺受。
不要在意世俗的眼光,我不信,谁能保证那人是世俗?世俗又怎样定义?我不能忽略别人对我的看法,以前不能,现在不能,将来也不会。别人夸你,你就心花怒放,别人对你表示肯定,你就自信心和成就感爆棚,别人对你有负面的评价,怼你,骂你,你就会不高兴,说你是傻子白痴,把你就是了?没有一个人会说是。其实你是自己太过计较,把自己看得无比重要。做事无非就是做给人看,也做给自己看,得到别人的肯定,满足自己的小心思。当然,上面的想法有点极端。人最终还是逃不过别人的眼光,谁又不是在时刻在打量着别人。
《谁的青春不迷茫》中说:”你曾因此失去了一些东西,但你却得到了更多。“这话我觉得半对。得到多少看自己个人意愿,但多多少少必定有所得到,只是你还没有醒悟,你被失去迷了双眼,还没有发现。得到的对你有帮助,失去的对你价值更大,我还是没有当上班长,但我明白了专业成绩的重要,知道了成绩是学生时代的敲门砖,同样映射到社会上,学历是敲门砖。我也承认,我不喜欢学习,但我也喜欢学习,学习使我快乐,这话一点不假,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当然是广义的学习,她或许还可以叫另一个名字——成长。
前几天看了《悟空传》,一路上的妖魔鬼怪都是预先设定的,不是这个神仙的坐骑就是那个神仙的宠物,就先被人安排了命运,你只是在执行程序,上天注定的你改变不了。
但是他讲述的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这成长不仅是那师徒四人的成长,也是故事背后那颗迷茫而又不甘的心灵的成长。
而成长的本质,便是无法排解的对于人生和世界深刻的怀疑与迷惘,和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以及对于这个世界的无能为力。
在故事里,激昂跌宕的西行之路成了唐僧四人不可避免的宿命之旅,成佛的道路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样光鲜,反而像是一场流放。在不断穿插变幻的时空里,故事慢慢揭开西游背后残酷的真实,西天和天庭褪去神圣的光环,现出冰冷的面目;诸天神佛的高高在上,映衬出人的渺小;天威浩浩佛光普照下,是对自由的压制。在这样的世界里,没有人能把握得住自己的宿命。
其实这个世界我们并不陌生。
每个人都躲避不了成长,终会有一天我们会睁开眼,看到这样的世界,一个与自己想象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自己无能为力不可掌握的世界,一个充满了太多无可奈何的世界。——而这就是成长。
记得当时高考,周围的人或隐或显传递高考的压力,而你我却不知道高考对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所有人都说这关乎我的未来,而未来对于我是最茫然的。
那些文章里坏得毫无来由的人,怎么可能真的坏得毫无来由呢。你有去了解你的对手、你讨厌的甚至憎恨的人吗?他们究竟是因为什么而改变,成了你讨厌、憎恨的样子?背后有什么原因,他们是天性如此还是不得不改变,如果你认为自己能够战胜打败了他们的东西,至少你要知道这种东西是什么吧。
我总是在想,都说《悟空传》虐心,但真正的虐心是什么呢,应该是终有一天,他们发现他们曾经憎恨的、他们反对的、他们与之战斗的,都是曾经的自己。
总有人说青春像是一场热病。
可能也没错,但是既然是必经的路途,那也没什么好说的。
青春里的的我们觉得世界可以被改变、觉得自己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觉得自己与别人不同、觉得都是别人的错、错的不是我而是时辰。
我以前都认为是真的。
当然现在也并不认为这些都是虚伪,我只是觉得,无论世界会不会被改变、无论自己拥有怎样的力量、无论与他人相同或者不同、无论自己是不是犯错、别人是不是犯错、时辰是不是犯错,我都要继续走下去。因为应该继续走下去。
二十岁才读这本书,乖乖度过青春期之后也没有丝毫叛逆的冲动,只是觉得虐心。当然,其中的东西不只是叛逆这么简单,但是,心中那些所谓离经叛道的沉寂已久的东西又慢慢浮了上来。
我们总会告别《西游记》的西游,进入《悟空传》的西游。而它所有的价值,我想,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纷纷落叶飘向大地,白雪下种子沉睡,一朵花开了又迅速枯萎,在流转的光的阴影中,星图不断变幻,海水中矗起高山,草木几百代的荣枯,总有一片片的迎风挺立,酷似它们的祖先。
最喜欢的一句:金蝉子说:“不过这世上有些事,不是想通了就能做到的,有些人宁愿一辈子在路上走。”
20岁的我想不通,也做不到,只是觉得成长不易,那就在路上,走一辈子;即使这个世界不会因我而改变,即使最后真的被命运打败,写在纸上,看看未来的自己会成为谁。
我的笔名叫牧风,给自己取的英文名叫Jeason,取自杰森·斯坦森,我不是作家,一直想写点东西,但是学识浅薄,经历不多,写出的东西可能只是些砖头碎瓦,盖不出亭台楼阁。但是幸好,我一直在经历着什么,有源源不断的材料,同时,我,在路上。
唯愿此生不悔,但愿我的决定正确,如果可以,我一个人的世界,为你敞开。
2017年1月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