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今天上午的美术家长会,我和老师主要是谈我的IG毕业作品的问题,你要听听吗?”
“你需要我听听吗?”
“毕竟是家长会,你在,至少证明我是有家长的孩子。”
“好,那我就听听呗,虽然我可能基本上听不懂。”
终于结束了,估计是美术生没这么多,一般十分钟的家长会开了半个多小时(全程都是英文美术概念)。
女儿问我:你听懂了吗?
“A little.”
“那你懂了些什么?你说说,我看一下对不对?然后我再补充。”
“大致是说你的作品的细节呈现不够。你需要用更多细节来表达你的绘画技巧,让评分老师看到你的水平,而不需要去强调你的艺术构思。对吗?”
“是的。因为老师说,评分的老师不会去考察你的艺术构思,在这些方面你做得再好,评分老师也不会给你分数,当然也不会因此而扣你的分数,但是他们更关注的是你的技术水平在什么样的一个层面上。
所以老师觉得我的作品没有把我的技术水平充分的表达出来。但是如果他强迫我把自我表达的部分去掉无异于一种思想谋杀,因为他认为在艺术上并没有所谓正确的形式,所以每一种个性都是值得被尊重的。但是在面对这个IG毕业作品时,我必须要平衡好这两方面的关系,不能够因为只要分数而放弃自己的个性,但也不能为了自己的个性而无视分数,无视结果。”
“哦,这个老师非常不错哦,他不会只强调分数。”
“对呀,这个老师比上一个美术老师好太多了,这个老师对艺术有自己的观点,思路很清晰,虽然有时候表述的不太清晰。上个老师我都没有见过她画画,这个老师给我们看过他正在画的一幅大画。”
“其实你有没有想过,不光是美术、艺术,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你都需要有一个平衡的能力。既不过于迁就自己的个性,也不过于盲从他人。
在一个美术作品中,如果你过于盲从他人、市场,你就会完全丢失自己而陷入迷茫,最终导致无路可走。因为个性首先是自我的感知模式,异于他人的感知模式创造出独特的表达内核,而源源不断的表达冲动,就是建立在这些独特性之上的。但是如何在这个深度之上发展,让他人能够接受你的作品,理解你的作品。而不把艺术变成一个自我的游戏,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像只有真正对口味非常敏感,又有口味创造兴趣的人,当他做烹饪节目的时候,才能源源不断的拿出各种烹饪主题而不会枯竭,所以不是随便一个爱吃的人都可以做好一档烹饪节目的。
但另外一方面,如果这个人只关注其自已的口味,那么他就会越走越偏狭。他必须要有能力延展他独特的个性特质,与大众的兴趣和口味相结合。这样,既不失自我,又可包容他人,才可以深度和广度兼顾,走出一条越来越宽广的路。”
“对呀,就像我喜欢的很多做音乐的Youtuber,他们在做自己的作品的同时,都会大量的听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来丰富自己。”
网上图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