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质场力与弱电磁效应
纷纭繁复的质态世界编织起一幅亦真亦幻的物质时空;那些宛若霞 晖般乍起乍隐的电光石火绯徊在星球气层和彗星尘埃内,电火与光影无 疑是璨若玫瑰的美妙睡莲。光彩与电流,既绚丽多姿地凌现空中,又匍 匐卧跃在基因蛋白质构起的生物编码基质之内......关乎光与电,其起源 及本质涵义,是自然天书般悬而未决的科学议题。现代量子科学理论, 为揭示光和电的秘密提供了新的窗口。最小单位的光子,被视为隐形的 粒子流;但同样的逻辑却未能适用在电流范畴,因为电能是依附在物质 单元上的,并未发现脱离具体物质单元的单独电粒子。经典物理学,将 依附或蕴藏在质子内外的电能,视为正电荷;将依附在电子内外的电能, 视为负电荷。我们应该注意到:并非只有质子或电子可以携带电能;生 物基因、植物纤维、岩石土壤等物质普遍皆可携带电能......并且电能原 本没有所谓正极或负极之分;也无雄雌公母的世俗属性;因为科学家无 法描绘或按照某种逻辑来定义正电能与负电能各自的本来状态。简言 之,只有当科学仪器或检测设备已经探测到正电能与负电能所独特的相 互区分的自然或显性牝牡特征之后,才可能准确论断它们的性别。譬如, 要鉴别哺乳动物的雌雄性别;是依据其显性的生殖系统来确定的。倘若 我们没有弄清楚电能的类似生殖系统的自然差异时,即强行对它们进行 性别区分是非常荒谬的。甚至,电能是否存在雌雄之分,是存疑的。
质场扰动。经典物理学的场景里:缠绕着密集铜线圈的转子,在硕 大的凹形磁铁内作切割旋转,即可产生强大电流。电与磁,宛若孪生兄 弟;它们极可能是同源型的、具备不同排序模式的特殊质态。那么,电 和磁这两种能量形态,它的本质是什么?目前有几种推测:1、它们皆 是必须借助物质才可生成的附属产物。这就意味着电和磁皆不能单独或 孤立地存在,进而否定了电磁的粒子形态或流体形态。2、电、磁与光 子一样,可能是独立存在的特殊粒子。但这种理论的逻辑链条上有个漏 洞或短板,即目前尚未发现完全游离在物体质态以外的孤立的电荷粒 子。已知的电能或电荷,皆是由带电的物质单元携带的;但目前并未研究出一种可直接从带电物质里引导出电流能量的可靠方法。由电磁感应 原理制造出的发电机,是从切割磁场的机械运动里产生的;毫无疑问, 这种发电机制是比较低效率的发电方法。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科学并未攻 克电磁效应的本源机制。我们如果不能准确掌握电磁能量是由什么质态 构成的;或不能准确描述其自然属性,即无法从技术机制上有效控制并 开发它们的效力。3、电磁效应是由质场扰动引起的;电与磁,皆有其 特殊的粒子形态。支持这个论断的生活实例,即是毛皮与衣物摩擦释放 静电火花。是不是所有物质的质场皆可释放电能?为什么木板与铁板摩 擦却并未出现放电效果?这至少说明三个问题:1、并非所有物体的质 场相互摩擦皆可释放电能。2、质场摩擦并不等同质场扰动;如果浅层 而普通的物体摩擦频率或强烈度不够,则并不能引起质场扰动。3、电 能可以由质动扰动过程里产生,但电能并非来源于质场本身。我们知道, 质场是质态的命盘;但不同质态却有不同的质场。倘若电能是由不同物 体之间的质场合成的;那么不同物体则产生不同形态的电能。譬如,动 物和植物由于物种差异,应该合成不同形态的电能。但这显然与事实相 反:天空云彩产生的电能,与柴油发动机提供的电能并无本质区别。这 说明:质场扰动可以产生电能,但电能不是源自质场。简言之,电粒子 和磁粒子,是由一种历史更悠久、更基础的古老粒子产生的。
电粒子和磁粒子,皆源自同一种原始质态:太极粒子。我们可以形 象描绘它们各自的形态:电粒子,宛若一颗水晶剔透的、残缺的高能量 的太极粒子。磁粒子,是由奇数级的太极粒子以十字结构或半球状排列 成的太极粒子球;其旋转、光滑度是明显的。质场扰动,是如何引致电 磁效应的?我们用日常生活场景来表述:用 U 形冰刀,在球形橙桔内搅 动,会发生什么?毫无疑问,摩擦或旋转速度越快,产生的热量即会造 成两个结果:一是冰刀受热融化成水珠;二是橙桔内的汁液也会因压力 流出。这种逻辑模式同样适用在质场扰动模式里。不同物体即使它们的 质场特征非常不同;当它们的质场在激烈扰动过程里,可能会挤压或抛 出一些残缺的高度活跃的太极粒子。这些太极粒子,既是构成物体的基 本要素;也广泛存在于物体质态的夹缝间。为什么某些电粒子不带磁性; 而磁粒子也不带电性?这是它们各自的结构状态决定的。单独的或游离 的残缺太极粒子,因其本体受损而带有强烈的攻击性或吸引力;而磁粒 子虽然也是太极粒子构成的,但它内部的太极粒子呈半球形或十字结构 排列,这种结构自身呈稳定的中性,并且磁粒子是以偶数级别的双序存在的。每个磁粒子都有各自对应的伴生磁粒子;它们就象一个玉璧的两 个半璧组合成完整的磁粒子质场;每对半球型的磁粒子彼此相互吸引, 它们所环伺的质场范围,构成磁场。我们知道,绝大多数普通物体的质 场命盘是受距离和时空局限的。木材、钢铁、矿石等物质,它们的质场 范围非常小;拥有不受时空距离和维度限制的质场类型极其稀少。量子、 太极粒子、道原质,它们的质场却异乎寻常地有着超强渗透性。
倘若电磁粒子是源自变异的太极粒子;太极粒子是源自什么?道学 范畴里,太极粒子俗称:爻。史前文明的太古社会,额头宽广瞳孔深邃 的哲学家伏羲,他乘坐羊皮木筏子渡过黄河津口时,由汹涌湍急波涛暗 涌的漩涡里参破一个宇宙起源理论:无极。伏羲创立的早期道学,提出 宇宙起源于一种命名为“无”的物质;即道原质。由广泛存在的道原质 构成起宇宙最初的时空;由太初阶段的道原质组成的宇宙,称为“无极”。 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几个基本原理:1、无极,并非什么也没有;但它并 不意味着存在某个起点、原点或爆发点。道原质的无限充盈,即构成了 没有边界的道原质海洋。2、真正的起点不是某个质点、某个坐标,而 是源自道原质的自然属性。随着道原质的自身特征及与环境之间的互 动,即开始衍生出丰富而复杂的质态变异。这是由无极向太极的伟大进 程。那么,道原质到底是什么?它是否有着星球或蛋白质般的奇异结构 或介质载体?古代哲学家之所以非常注重“无”,实质是阐明了“无” 所具备的丰富的无限可塑性。依据这个逻辑推断,道原质并非完全没有 任何形态和介质,而是有着活跃与坚韧特质的变幻复合体。推论:道原 质可能既不是粒子,也不是纤维素;而是可溶化在时空里的类似柔软蜂 胶与纤维一样的隐形的复合极限黏稠体。那么,坚韧顽强而粘连状的道 原质是如何衍化出个性鲜明而极具活跃度的太极粒子的?我们知道,一 个蚂蚁想要从胶水里挣脱是极其困难的;飞蝇从丝丝缠绕的蜘蛛网里解 缚也不容易......道原质倘若既有变幻活力,又极具稳定性,是否存在逻 辑矛盾?以我们熟悉的氧原子、铁元素为例,它们极容易与周围物质发 生化合反应;这说明它们难以保持自身质场的纯净,即掺杂进其它物质 的质场。倘若道原质极具活力,则不易保持其自身的稳定性;这样的话, 宇宙的一切物质即容易失去良性循环而陷入慢性萎缩......但是我们可 以设置某种逻辑模型:道原质的变幻活力,是它向不同维度的渗透或衍 生效力;但这种维度衍生活力的苏醒,是需要借助某种力量(温度的或 内在逆变机制的)支撑,或者需要到达某个临界点的;而道原质的稳定性,可理解为它与同类或相近质态之间具备的超强向心力。道原质的向 心力:即意味着它总是占据着衍化程序的主动地位;它容易吸引或影响 周围物质,而不是相反。因此,在道原质的周围,以漩涡或螺旋状地运 行着许多相似维度的物体。而且,它天然强盛的维度异化的活跃力,使 它不停歇地在不同质态间渗透与交织;这个掌握异质维度衍化进程和同 质维度吸引进程的运动,时刻在交相辉映......正是由于它同时具备异维 度渗透机制、同维度吸引机制,它自身黏稠质以气泡或绒毛线状态以漩 涡、螺旋或蒲公英状的路线向四周时空延伸,达到某种临界点后导致了 黏稠质的挤压拉长、回旋虬曲、爆炸式分离......这个过程引起黏稠质内 部结构重新排序后的两种分化:一种是由于震荡或断裂形成颗粒状的细 密“极粒子”;这些极粒子并未完全断裂,而是由黏稠质依然牢固地牵 连在一起;这些特殊的呈散花状的细密极粒子,构成一种全新粒子:“强 能型太极粒子”,即阳性爻粒子。另一种是由细密的极粒子,以纤维状 或波浪状排序的、依然由黏稠质牢固牵连在一起的全新粒子:“弱能型 太极粒子”。这两种由道原质所衍生出的基本粒子素由于其内在极粒子 是相同的,依然统称:太极粒子。这个变异程序,除了引起道原质发生 变异,产生另外一个伟大突变:道原质的自然能量被封印在细密的极粒 子内;它们可以向不同维度的电能、热能和光能转化......并且,强能型 的太极粒子,一旦与弱能型的太极粒子发生碰撞或遭遇,即因质场势差 而挤压使内部极粒子的几个(部分)极粒子转化为高速膨胀或定向运动 的能量粒子。如何评定太极粒子的这种放电现象?即是由于质场挤压导 致的某个细小极粒子发生破损或变异之后,转化为显性带电粒子。这个 史诗般的突变进程就象一部记录着分裂与聚合的积木游戏;并非所有道 原质皆衍化成了富于阴阳特性的太极粒子,仅是无限时空里诞生的小漩 涡、小插曲。但只要类似的波澜运动呈现累积效应,即产生不可估量的 影响。这种影响包括:1 是太极粒子与道原质的共存。2 是突变进程里 产生的碎片,形成黏稠纤维;这些残片参杂进道原质之后,填充进无限 时空。3 是太极粒子与道原质之间产生全新粒子;太极粒子自身也因某 些漩涡运动或环境变化,有一部分突变成或质量更大(小)、或能量更 高(弱)的全新粒子团......其中最主要的线索有两条:一是道原质的维 度渗透性,使它有效扮演着衍化史的主轴与主因;它依然对新生质态有 着超强维度转化的主控力;但新的质态和新的质场,却在逐渐萎缩。二 是太极粒子使电能(或光能)释放机制更干脆;而且这是复杂的终端枢(尺光仰辰)纽控制机制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未来生命物质或智慧物质获得思想意 识的活性物质载体。太极粒子即使在时空里的存在不是普遍的;但许多 后世物体的电磁效应,皆受其影响。另外,按照古典道学传统,太极粒 子是可以置换成“爻粒子”的;二者本义契合。我们不妨把强能型的太 极粒子,亦称为“阳极爻粒子”;把弱能型的太极粒子称为“阴极爻粒 子”。但这种说法,并不强调它们带有类似世俗的雄雌属性;仅是表达 其结构或能量意义而已。我们还注意到另一个现象:阳极爻粒子,虽然 对周围质态有着强大的吸附能力,这是由于它的质场强盛,但其质态中 心的效能却处在脆弱空虚的不稳定状态。就象一位体育运动员有着强壮 魁梧身材,但其脑力中庸;可能是由于质场命盘消耗了过多资源......反 之亦然,阴极爻粒子虽然它的质场较弱,质态内部却因圆润沉实而保持 比较好的稳定性。那么,我们探究电磁效应及其粒子起源,是涉及到一 些基本原理的:1、道原质是类似于蜂胶或纤维的黏稠质。2、道原质经 过自身螺旋或漩涡运动,在临界点时发生突变,导致极粒子出现;极粒 子的排列与能量化,构成了太极。3、极粒子排列结构的进一步分化与 重组,导致了两种极速粒子的诞生。4、太极的分化,使阴阳爻粒子具 备了存储或释放电磁粒子的特殊机制。5、阴阳爻粒子参与了宇宙衍化 史,并且使一些后世质态具备了电磁效应机制。6、某些特殊物质的质 场在振荡或波折过程里会因质场破损而释放或衍生电磁粒子。7、经典 科学所发现的量子、夸克、电粒子、磁粒子,可能皆是极粒子的衍变体。
星际空间蕴藏的质场。我们通常认为两颗距离遥远的星球之间,是 没有任何重力或介质载体的真空。这让我联想到一个道学概念“无”。 无,是万物之始;古代哲学家认为它是太初物质。这种情形,与真空里 的无,两者是多么相似。也许,真空并不空;看似黑咕隆咚地什么都没 有,反而可能充盈着丰富而隐形的太初物质。人类肉眼对异维度质态的 识别能力非常有限;人类身体上的诸多感应器官,眼睛主要是辨别色彩 与实体形态的。耳朵可识别某特殊波段的声音;鼻子可分辨物质散发的 气味;肌肤触觉可分析物体的软硬和质地......人的大脑是通过生物脉冲 及其复杂的思想机制的驱动力形成思想意识,并且由思想意识向宇宙时 空的不同维度的深度渗透或转换获得信息;人的大脑释放的思想意识脉 冲,既可以与道原质的质场振荡频率一同进入维度渗透机制,又可能利 用潜在的隐形的思想型介质机制吸引或搜集、反馈或整理复杂的质态衍 化信息......简言之,人类的大脑对宇宙时空的感知与识别能力,是感应(尺光仰辰)器官所不能到达的多维度;而且大脑的思想意识在宇宙时空里的传播速 度、多维度渗透能力,是不受时空与距离限制的。也就是说,人类的思 想意识,如果从地球到达一千光年以外的某颗行星,仅需要极短暂的瞬 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身体也与思想意识一样实现了星际旅行。这是 由于思想意识和生物机体,是两个完全隔绝的维度;身体无法进行思想 意识维度的飞行。能够实现跨越维度转化的是:道原质,还有思想意识。 那么,倘若人类探索星际领域,即需要从星际空间里找到一条既能保护 人类机体健康、又能缩短旅行时间的飞行模式。那么,为什么现代航空 飞行器,极难穿越浩瀚无垠的广漠星空?这主要是由于两大因素造成 的:一是现有飞行器,是逆维度飞行。我们把飞行器视作一个维度,命 名为“载具维度”;把飞行器的反作用力所依赖的介质,视作一个维度, 命名“反载具维度”。当载具维度与反载具维度一致时,其效率最高; 反之则极低。譬如,如果飞机紧掺地面飞行,飞机和地面都是实体维度。 但飞机如果在空间飞行,飞机是实体维度;空间则是反实体维度。此时 的飞机则需要克服更多的阻力。二是常规飞行器是适应地球大气圈环境 的空气动力原理制成的,这样的飞行器离开了地球环境之后失去空气反 推力,则效能降低;而且气动原理的航空器,燃烧矿物燃料的转化效率 较低,又受到燃料补给问题;它们进入太空后,或依靠星际飘流飞行; 常规航空技术难以达到光速级别......那么,如何提升星际空间航行效 率?依据前面的阐述,可探索两个改进方案。一是研究全新材料的航空 器,使载人航空器的维度与星空维度一致;这就需要在飞行器具使用的 介质上进行尝试。譬如研制一种可在空中悬浮并承载人类的新型材料, 它应该既具备金属或纤维的复合属性,又界于隐形介质和实体介质之 间。二是研究全新的航空推进技术,使它们达到或超越光速。譬如,可 深度探索几种特殊质态的质场属性,那些对距离和时间的依赖性较小的 质态,可作为“反载具维度”使它极大缩短航空器在星际空间的停留时 间。道原质在真空里的充盈度最饱满,但难以研制出能够穿行在道原质 的质场内部的实体材料;另外,太极粒子对距离和时空的依赖衣也较低, 尤其是太极粒子在星际空间里的丰盈度也较高。尤其是太极粒子,虽然 并非肉眼可见,但它能够释放电光,并且容易被科学仪器所检测到;太 极粒子也广泛蕴藏在实体物质内部及其质场范围。这意味着,通过某种 质场干扰技术,可使某种特殊的介质与太极粒子共同合成一种有稳定结 构的实体材料;这种材料或可命名为“太极复合金属”。用这种新型材料制造航空器,则有可能在太极粒子比较密集的星际空间地带飞行。
网友评论